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篇1

关键词:业余体校;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着整个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精神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契合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的根本发展的精神,是人对自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一种关注和追求。而在业余体校中,我们经常发现,运动员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低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人际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耐挫力差,更重要的是,在训练至上、金牌为尊的氛围中,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不足,这不仅影响了体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运动员的培养和输送。因此,作为体校的语文教师必须理清语文教学与健全人格、夯实人文根基的关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

陶冶学生的心灵。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师民主生主体,人文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和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势,真正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尊的关系,学生才会自主、主动。当学生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环境里感受到或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时,就会产生愉悦,学习效果也会较理想。但事实上,体校的学生由于父母的包办代替,教练、师傅带徒弟的陋习传承,填鸭灌输式的教学,都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充分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感受自己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不可代替性。只有师民主生主体,师生和谐,氛围宽松,结果才会水到渠成。

二、人文文本,彰显人文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人文经典,对民族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语文教材,特别是现行教材,古代经典、现当代名篇比比皆是,既有思想内涵,又富含审美情趣。如教学《离骚》时,文中的屈原形象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韧不拔意志力的典型。在学习中,我让学生考虑这样两个问题: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如何面对被

人谗害,遭贬流放的人生际遇而不甘沉沦,更加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是什么促使诗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呢?讨论的结果是,因为屈原有着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祖国满腔的热爱,更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在这一探讨过程中,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三、作文塑造建构人格,人文固化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精神活动,是主体精神和个性特点的自由流泻,是生命源泉、创造力量的外化呈现。所以,我在写作教学中,都力争从凡人善举、生活点滴中发现、挖掘人文闪光点,进行系统训练,以期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而塑造美好心灵,构建理想人格。如,以“爱心”为主题写系列作文,题目让学生自拟。学生以生活体验为根基,把身边人与事,如爷爷奶奶的关爱,教练老师的教导,邻里的互助互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等人文关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从中学会理解人、尊重人和关爱人,人文素养自然外化于行、固化于心。

总之,在体校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人格完善,这是我们体校语文教学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方向,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优秀运动人才意义重大。让我们为更好地实现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办学目标而矢志奋斗吧。

参考文献:

[1]王晓珊.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齐欣.名师人格教育的经典细节.1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9.

[3]宋宁.班级心理教育手册:高中版.1版.希望出版社,2009-05.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的培养 措施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时候所考虑的重要问题,而语文教育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成为了一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1.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相关概述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2.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相互尊重。传统文化中把老师放在较为神圣的地位,这个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新课改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师生平等。因此,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要遵循二者互相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虽然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学问,知识渊博的长辈。但是,当二者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的时候,这样对于老师教学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二者是一种以朋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也因此,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和老师沟通交流,从而,老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所遇到的难题,构建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当二者建立了相对良好的氛围,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相对较为轻松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语文更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课堂越来越融洽。所以,语文老师们要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明确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语文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举.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神州旬刊,2015(12).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篇3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养;培养;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09-03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王国雄(1972-),男,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哲学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广东 佛山/52800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当下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种供需矛盾的产生主要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的缺失。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普遍存在职业生涯模糊、无法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础知识面较为浅薄。究其原因,职业素养缺失影响重大,一个职业素养缺失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针砭问题最佳的方式就是剖析问题,找准应对之策。欲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其中,职业素质培养是核心。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缺失原因

自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突破较大,学生数量与本科生相差无几,但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却一直无法找准定点,要么以本科院校为参考,要么以中职院校为比照,缺乏自我的定位。当今我国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不可谓不先进,然其软件建设却亟待提升。其中,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职业素养教育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严重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笔者以为,当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缺失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与国外高职教育相比较,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才十多年,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或是由电视大学等专科学校和中专学校合并而成,校园文化积淀不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不深,没有妥善处理好“高”与“职”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实用主义观念盛行,将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素质教育未能纳入教学大纲,职业素养培养尚停留在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阶段。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惟技能为上,职业素养教育日趋功利化和商品化,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专业素质等方面严重缺失,职业素养教育目标日益偏差。

(二)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滞后

相较国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较为滞后,我国职业素养研究从本世纪初期才真正开启。其理论研究多停留在简单介绍与纯粹研究阶段,职业素养理论虚泛、职业素养意识淡薄、职业素养观念落后,职业素养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未能真正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以及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未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职业素养理论的指导与牵引作用。

(三)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高职院校受文化积淀、人才培养职业素养教育理论影响,加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没有妥善处理好“高”与“职”的关系,一方面学习借鉴本科类普通高等教育理念,一方面汲取中职人才培养理念,将高职教育定位为技能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实用主义观念盛行,将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素养教育只体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之中,缺乏系统性设计和统一规划。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素养研究机构,各部门都是各行其职,各自为阵,缺乏有效的统合。

(四)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非常重视专业课、技能课,对两课类课程重视不够,没有开设职业素养类课程。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没有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教育只零散分布在《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等课程之中,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有效的整合与规划。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建构

如何解决当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缺失问题,全方位建构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当今高职教育研究者亟需梳理与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研究,概念、内涵的梳理、问题的分析以及构成内容的研究不可谓不多,然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分析、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等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形成政校企行协同合力。当下我们如果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的缺失与问题认真梳理,揭示其问题,深化其理论,建立其机制,构建政校企行一体,有效、开放的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化于专业课程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真正祛除职业素养培养中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之职业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共建:

(一)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固然可以提升学生一时的就业率,却无法培养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素养。其所获者仅一时之利,却有无尽之弊患。技能易学,素养难培,是当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针砭此一问题最好的良方便是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真正区分“高”与“职”关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强调了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高职院校要认真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把握高职教育方向,逐步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建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机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建立健全职业素养培养机制

通过对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的缺失与问题梳理,探索并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化于专业课程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以及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真正祛除职业素养培养中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问题。从新生入学开始,积极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其兴趣,树立其根本,形成职业素养观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书”和“育人”双重作用,将职业素养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会贯通。通过工学交替、顶岗等多种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学习并锻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逐步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将职业素养教育贯、内化于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便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拓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职业素养重在养成教育,需学校、老师、社会等诸方面引导其兴趣,提升其素养,塑造其行为,形成其习性,方为善。故职业素养之培育不能虚泛,既需建立健全职业素养教学体系,成立相应职能部门,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门负责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也需创新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拓宽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性;亦需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方可,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内化于文化教育、专业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之中,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四)强化政校企行协同作用,合力推进职业素养教育,完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研究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政校企行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中央有关高职教育的文件精神,深化职业素养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强化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突出实践育人;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政校企行合作,邀请企业行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将企业、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积极搭建协同合作的职业素养培育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结合企业、行业需求,创建合理的定性定量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制订细则,完善方法。

高职院校发展已逾十年,十多年来,我们固有数量的扩展,人才培养之病却依然故在,此吾国教育之痛楚。做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不仅需要我们痛揭其弊,更需要我们高远、宏观的机制建构。我们只有超越短视的利欲,方能造就真正的职业素养教育。惟如此,我国高素质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才会康健宽阔,教育才能达之育人宗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王国存,姚金凤.谈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8):29-31.

[3]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篇4

一、高职语文的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服务性地位。高职的培养目标要求作为高职课程体系必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要加强与未来岗位相适应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着力培养学生文字书写、口语交际、文章赏析和实用写作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后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及其毕业后就业、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高职学习阶段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在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在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高职语文以其学科特点及优势,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高职语文教育应与职业素养培育相融合,并从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几方面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服务。

二、高职语文课程设置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根据高职语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知识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学习,依照未来高职就业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设置,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几大系列。

1.口语课程的设置

经相关调查发现,目前有不少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感到不满意,认为当前很多大学生交际能力薄弱,表达能力欠缺。这些影响了学生就业面试时面试官对其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就业。针对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交流障碍,高职语文课程设计是应开设口才与演讲、口语能力的培养等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交流能力。

2.应用文的写作培养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各社会阶层均需要应用文进行交流和沟通,应用文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相关机构曾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及调查发现,写作应用能力较强的人通常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及写作素质的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主要有是将“教”“学”“做”等方式融合到教学中,学生是任务完成的主体、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主体以及组织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未来职业的素质需求与现阶段的教学密切结合,将今后职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提前有所了解,将今后职业中遇到的问题及知识点转变为生动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素质能力的培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了。运用多媒体辅[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助教学,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将传统枯燥的学习变为立体生动的教学,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了解文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开放性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在高职学生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及独特的学科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学,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开拓进取的思想,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提高职业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N].中国青年报,2004-06-18.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篇5

[关键词]法律文化 复合型 法科人才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70-03

卓越法律人才指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依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各高校法学院系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色实施分类培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试点实施了“双专业交叉模式[1]”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法律人才“会写”和“会说”的技能作为交叉学科的融合点。在这一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推行过程中,虽能立足于自身特色、学生个体特性、自身教学师资保障等现状,突出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锻炼与进一步拓展,但是在围绕复合应用型法科人才培养之时,开始意识到法律文化在法科人才培养中的欠缺,时下大部分高校的法学教育改革,均未能真正意识到法律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笔者以期自己的拙见能求教于同仁大家,为所在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现状分析

法律文化作为与法律相关的物质性、精神性和制度性的全部文化现象,为立法、司法实践提供指导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法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是一个涵盖法律领域的多种现象和因素的、多方面的范畴。[2]法学院校作为法律文化传播和法律人才培养的机构,其传播什么样的法律文化和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以及如何传播法律文化和培养法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主流法律文化所决定的。其间主流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法治化进程和司法改革能否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法学教育下的法律人才培养对其影响甚大。但实际上,高校各法学院系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法学院系在设计法科人才培养计划时,对自身的优劣势了如指掌,与其他高校法学院系相比更能充分运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分类培养指导精神,更多是立足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注重专业技能,追求复合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鲜少考虑或是引入法律文化。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为例[3],主要表现有:

(一)未能有效厘清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为了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法学分院主张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要职业化,将法科教育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为了能贯彻这一教育定位,进一步凸显法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对整个法科教育类型进行设计时,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两方面的教育关系处理上,这两类教育的此消彼长,已经让设计者颇感棘手。而对于素质教育,确实存有一定考虑,但是与理论教育、技能教育相比,往往是被置于其后的,甚至是作为被平衡的空间,素质教育在整个法科教育内容上所占的比例很少。诚然,时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需求存有脱节,职业化教育确实需要,但只重视职业教育不仅很难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法律职业人才,还可能因此忽视对学生法律理论的训练,从而降低法学教育内容的理论厚度。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对法律文化教育的设计

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是由法律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认知、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体系、法治理想和法律设施等软硬件构成的经历、观念、态度、评价和信仰的总和,是培植社会法治理念,引导人们合法行为的重要载体。[4]法科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使法科学生掌握法律理论体系,还应该具有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价值。法学分院在设计法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其素质教育更多是通过通识课程来完成的,而在专业课程中鲜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法律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法理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这些课程上。

(三)专业教师缺乏对法律文化教育的关注与投入

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讲解的是概念、特点、关系比较、规则或制度的具体内容等等。多数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常规的“一言堂”式,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现象仍然存在。教师积极从事着结构式、内容式说明,鲜少说明解决问题时的法律思维,所应追求的法律价值,作为法律人在对相关法律事务处理时应该有怎样的操守和伦理道德等。虽然法学分院正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性教学改革,但是任课教师对这改革的信心并不强烈,更多的是担心平时分考查比重的增加会极大的影响理论知识的授课进度,担心在课程知识不扎实、不全面的基础上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有益的讨论,这样的学业评价成效难遂人意,更不用说在对法科学生进行平时考查时增加对法律文化教育的关注与投入了。

二、法律文化引入法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般而言,法科人才不仅应具有系统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健全的公民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操守。卓越下的复合型法科人才还应该具备成为法律人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律素质,具有呐喊精神,为权呐喊,为民呐喊,为公平与正义呐喊。因此,将法律文化引入卓越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中意义不凡。

(一)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会左右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现今主流法律文化――法治文化,追究正义,倡导正义,通过法律的适用,通过法治建设来实现正义。而对法律的适用也好,对法治建设也罢,都离不开人,都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法律职业人才。因此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势必会影响高校法学院系的法学教育价值观,左右着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二)法律文化是法科人才培养,尤其是当下卓越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的来源

不论是静态的法律文化(法律理论、法律制度等),还是动态的法律文化(新观点、新学说、新学派运动等),对其最专门最系统的传承方式就是法学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法学教育者是一种人格化了的法律文化,法学教育教学资料是符号化了的法律文化,培养的学生则是法律文化的承载者。整个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就是教育者将所掌握的法律文化成果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

(三)法律文化决定了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法律文化中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影响着人才培养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的专业人才所需具有的智慧、素养、品格等要求直接反映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中。

(四)法律文化影响着专业人才素养的形成,成为社会法治文明进程的助推器

法律文化通过对法学教育的促进,来提高法学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法律素养,而这些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不仅会传播法律文化,还会通过自身的法律实践和科学研究创造出新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通过对专业人才的促进,继而助推整个社会法治水平的增强,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引入法律文化后欲达到的目标

法学分院意识到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意欲达到卓越的培养效果,理应将法律文化引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在对法科人才培养时,应以社会主流法律文化――法治文化为先导,以法律文化与法学教育间的良性互动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为本,以实践为本,立足自身实际,力求对现有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一:以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为蓝本,以双专业交叉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层次为出发点,力求在原有法科人才培养目标之上,进一步明晰法科人才成为法律人的基础,即双专业交叉模式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应具有:1.解决问题;2.法律分析与推理;3.事实调查;4.沟通;5.咨询;6.协商;7.诉讼和非诉讼程序;8.组织与管理法律工作;9.解决道德困境等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目标二:以法律文化价值理念的精髓――保障人权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以人的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为依据,确立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内容为素质教育(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所形成的逻辑严密的教学体系),职业技能教育(法律职业者所具有的技术理性和判断)和职业道德教育(理解和掌握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法律价值,形成相应的法治信仰、司法理念、法律思维、法律伦理等)。

目标三:通过目标一与目标二同时带动法学教育者自身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意识与思想认识,以法律文化的主流文化――法治文化为基点,主动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优化培养手段与方法,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理论或实务背景的师资队伍。

四、法律文化引入下法科人才培养改革的举措

法学分院作为法律文化传播机构之一,对双专业交叉下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应考量法律文化的影响与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立足自身本科教学的层次,充分整合办学资源,主动适应环境,改革现有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夯实复合型的内涵与外延。这样不仅能树立自身特色,还能适应就业市场竞争,增强培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法学分院在现有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加以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从法律文化与人的关系出发,改革现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律文化中的人形形,法律人仅是其中之一。同为法律人,因其从事领域的不同各有不同侧重,例如法律学术研究者、法学教育者、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者(公务员)、商务精英、基层法务工作者、城市社区或农村法律工作者等等。而法学分院的法科教育仅为本科教育,是法科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教育阶段,并且因为国家教育政策的规定、自身的原因等诸种状况,缺乏延伸本科教育的平台,也就是目前还不具有独立招收法学硕士、专业学位法律硕士的资格,更不用说法学博士这样的长远发展平台。鉴于此,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具有职场竞争力,便需注意复合型法科人才应该具有不同法律服务层次共同需求的通识性基础专业技能,也就是在法律文化的引入下,进一步加强“会说”与“会写”这两大专业基本技能在双专业交叉中的融合培养。如此一来,不仅能使法学分院的法学教育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而且能进一步满足社会多元化法学人才的需要,能够打造出契合社会需求的“差别产品”,能进一步拓展法学分院法学专业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修正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复合型法科人才的培养应符合法律文化的要求

法学教育既要用现有的法律文化来培养法律人才,又要打造出符合法律文化要求,契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因此需制订符合自身特色又不同于一本法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法学分院拟对现有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修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内容――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对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予以合理的比例分配,构建卓越下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运用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平台,积极拓展法学学生法律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的渠道。增设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结合社会行业需求开设相关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实用课程。

(三)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法律文化新的生长点

法学教育不仅要适应法律文化,而且还要创造法律文化,尊重重视思索的法治文化教育理念。同时,结合自身法科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探究互动性教学,一改以往法律辞典式教学方法,把法律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和动心,以此培养学生的行为技能、认知技能和情感技能。教学双方在互动过程中能进一步激发彼此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法律文化新的生长点。

(四)多元化师资队伍的搭建,进一步提升人格化的法律文化

现有法学教育师资力量,从整体上来说,相对较为薄弱,尤其缺乏实务型和理论与实务兼备的师资力量。教师作为人格化的法律文化,自身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法律文化的传播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搭建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以满足法学教育的需要。应在现有理论型教师基础上,一方面鼓励理论型教师多参加法学实践,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社会引进专家型人才如特聘教授、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一线实务法律工作者来充实专业师资队伍,以确保师资队伍能迎合实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通过评估提升法学教育质量,推进法律文化发展

通过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有侧重的评估活动,建立系统科学的法学教育评估系统。实现教育过程与评估过程的有机统一,突出法学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更为有效的培育法学师生创新、质疑、反思等综合能力,实现法律文化的代际传递,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 注 释 ]

[1]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的“双专业交叉模式”指的是在新生入学时便将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直接设置一个单独的教学行政班,根据这种交叉融合设置相对应的独立课程体系进行培养,四年修满规定学分获得法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同时颁发第二课程证书。现有的试点分别为“法学+汉语言文学”、“法学+工商管理”.

[2] 孙国华.弘扬法治精神、深化法学教育、构建法律文化[J].朝阳法律评论,2013(1).

[3] 文中所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为了行文简洁,下文不再做反复说明.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融合教学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征。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其在体会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可能会存在客观上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思路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刻理解和发散思维支持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具有个性化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素材资源,更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以便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吸收和理解其中的内涵,获得更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1]。

(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发散性,也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人文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2]。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其才能够在实践的学习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并且运用个人良好的自主思维为取得更好的实践学习效果提供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从宏观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效果的科学路径。

(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体系相似,人文素养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涵。具体包括了人文理论知识、人文技术能力、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品质等多个维度。因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从综合性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重要过程[3]。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从多个角度体会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对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的成长发展轨迹。保证个人的思想认知方向,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认知状态。这也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是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维度遇到问题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融合培养的原则

(一)选取科学的切入点,实现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人文素养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内涵层次。同时,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也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融合,就需要选准两者结合的科学切入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细节教学环节,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使得两者的融合教学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4]。同时,这也是丰富人文素养培养内涵提升中,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教师在相关的融合切入点选择方面,可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统一性,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优化,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找到科学的切入。

(二)注重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应用,提升融合教学的课堂丰富性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课程教学的组织落实过程中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和基础、认知层次可能存在相对较低的现象。因此,更需要通过引入更加直观而先进的辅助技术和方法,在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和引导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地辅助资源支持。使其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融合时,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掌握课程学习的方法。最终为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在具体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平台应用方面,可用的先进教学工具包括微课视频多媒体平台,以及一部分基于合作探索教学的视频资料、纪录片资料等。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先进素材资源进行应用,为最终获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5]。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教师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也会影响到课程教育引导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类发散性和丰富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要想立足于基础课程,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为取得更好地融合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关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或参与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契机,提升个人的综合性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水平为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通过个人思想认知方向的转变,注重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个人教学感受的反馈,以此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以便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切入点,从自身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6]。

(二)应用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法,优化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有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且其基础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教育引导就更需要应用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融入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在人文素养培养融合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结合人文素养培养的多个切入点和侧重点,应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引导的目标任务。促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实践学习效果得到保障和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生对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好地融合教学实践性效果。在实践中,可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微课视频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基于基础的课程教学用更加具备自主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体验也会得到相应的优化。

(三)积极利用拓展性教学资源,实现融合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来说,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实践岗位,让学生进入现实环境中进行实习学习,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岗位中,也包括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实践工作内容。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因此,立足于实践工作环境,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进行提升和优化,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组织主题性的社会活动,依托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机会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作为社会环境中的独立个体参与社会服务和支持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的广泛外延,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和实践应用的重要价值。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融合教学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取得更好的实践教育引导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人文素养元素和教学模块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适宜性。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当立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维度、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为适应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针对性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慧芬.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学周刊,2019(11):11.

[2]蔡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71-172.

[3]陈佳娟.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8(10):174.

[4]孙蕾.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8(24):58.

[5]胡晓薇.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理念[J].牡丹,2017(36):110-111.

[6]吴超.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外语文,2017(31):164.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1638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3月14日 08:41
下一篇 2024年3月14日 08:43

相关推荐

  • 销售内勤年度述职报告

    销售内勤年度述职报告4篇 对销售人员来说,销售学知识是必须掌握的,没有学问作为根基的销售,只能视为投机,无法真正体会销售的妙趣,销售从市场来看,更多是卖方市场,以生产者为导向,生产…

    2023年3月4日
    155
  • 中医内科年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

    中医内科年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6篇 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经意间结束了,回顾一下这段时间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成就?我想我们需要好好总结一下我们的工作。你还在为写工作总结而苦恼吗?下面小编给大…

    2022年12月18日
    165
  • 入党积极分子申请书

      尊敬的党组织您好: 今天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郑重地书写我的入党申请书,希望自己早日加入党的大家庭,这是我在入党前对人生的一次宣誓。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

    2022年12月17日
    458
  • 应届生程序员求职信范文

      尊敬的x公司领导:   本人,冒昧的打扰并想表达自己的诚意,我怀揣对贵公司的仰慕,斗胆投石问路,在这即将毕业之际,自荐成为贵公司一员,全心为公司服务。   我是湖北轻工职业技术…

    2022年11月19日
    194
  • 转正晋级述职报告物业

    转正晋级述职报告物业3篇 物业应该了解业主的需求,拉近双方的关系,做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在物业工作中,作为物业的你有什么体会?写一篇物业述职报告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

    2023年3月5日
    139
  • 正规借款合同模板

    现今很多公民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合同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签订合同是减少和防止发生争议的重要措施。那么制定合同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规借款合同模板5篇,欢…

    2023年5月8日
    13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