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以来,不少高校会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以引导大学生在奉献才智、辛勤劳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际上,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返家乡”“三下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还是大学生个人参与的送外卖、做志愿者等活动,只要用心去做,就能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但也要看到,看似已经常态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部分高校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反映,一些社会实践过于重视形式和量化考核,有的实践项目开展前没有进行系统培训;也有学生反映,由于学校与实践单位没能做好对接,整个实践过程遭遇各种不配合。凡此种种,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也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当下,做实做细做好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等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围绕上述要求,每年寒暑假之前,高校往往会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出相应安排,并对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计算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而有效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要回到扎实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上来。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之一,高校教师负有重要责任,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这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提。同时,要加大对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力求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克服对社会实践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倾向。例如,有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获得证书、赢得加分或增加志愿服务时长,并不想服务他人。只有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乐于奉献,以参加社会实践、为他人服务为荣,才能使他们早日成为奋发有为的时代青年。
大学生社会实践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需要相关机构或部门创造条件,如协调建设社会实践育人基地、提供社会实践专家资源、协同开发社会实践项目等,确保社会实践的正规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做好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用心完善社会实践的具体细节,如规范社会实践全过程管理、强化实践育人导向等,可以使大学生及早发现自身不足,客观评价自我,进而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激发专业学习的动力、增强报效祖国的决心。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否取得实效,直接影响到高校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效果,甚至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和更好服务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构建长效机制,科学考评,共同压实责任,无疑拓展了大学生的成长空间,使他们真正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做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做国家的骨干和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