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将近的这学期,在收完学费并大力推进“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政策的同时把整个学期的时间都大方的赏了我们。理所当然地,空闲在家的时间也就变得像房地产开发商手中的地一样富裕。可惜我们没有能力遵从古人的教导将每寸光阴变成每寸金,倒变成了一群名副其实的待业游民。这日子也就过得像敬老院的伯伯婆婆们而越发无趣。毅然地,在将电脑里的所有游戏重新温故一遍后,我点开了一篇80后的经典,三重门。
我无法将这次的举动说成是首次拜读或是再一次的回味。因为好几年前的记忆里就有一个叫susan的故事中角色,但可惜的是我忘了主角叫啥。之所以记住了susan,也是因为在一次英语课文的背诵后巧遇某同名同姓而久久难以忘怀。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在读到seven时总想到赛文奥特曼一样印象深刻。所以今天也算是拥有初次拜读的感觉。
说实话,看到“三重门”这个标题时,心里是存有一点畏惧的。在饱读了无数玄幻,奇幻,科幻小说后,回头一见这标题,心里是不自觉的有点发憷的。那情形就好比你在寝室斗惯了地主,突然被人拉去参加24点比赛一样,前者是娱乐,后者已经上升到了学术的范畴。
在门外徘徊半天还是决定推门而入,心理准备的不足加上心虚的心态使我进去后只感觉到一阵惊叹了。其他不说,光说门吧,当我从头读到尾后也只自认为找到了两扇门,怎么也找不到第三重。于是借助百度在全文学界里求教了下,发现有不止三百道门跳了出来,例如心灵的门,学校的门,社会的门,家庭的门,人生的门等等。郁闷了一阵后我只能自我安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不止三重门。
带着一串问号,我看了下去。剧情很简单又很复杂。玩过魔方的都知道一个简单的正方形散发的无穷魅力,《三重门》也是如此。初中升高中,初恋或失恋组成了完整的简单剧情。而这些元素复杂的化学反应却让我产生了激动,大笑,纠结等观后症状。顺便提一下,刚刚说初恋或失恋,之所以用“或”而不是用“和”我也是思索再三后决定的。说主角林雨翔没谈过么,susan为了他放弃进市重点,而他为susan呢,拼了命的进了市重点,阴差阳错后倒没少写纠结的爱情。说他恋过么,按照现在年轻的标准,小手没牵过,小腰没抱过,小嘴没亲过,XX更没影子的两人这叫谈的啥东西吗,既然没恋那也没法说失恋。所以用或到能省去很多麻烦。经典远不止这些。除去这段我看得抓狂的朦胧初恋,作者笔下塑造的其他人物也相当精彩。例如马德保和那牛什么的打架场面被韩寒形容成了牛头不对马嘴,教导主任“胡妹”的谆谆教导被美化成“哭妹式”教育等的叙述不可谓不细腻。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很多书评中的内行也让我这外行学得不少。
许多学者大家都重点评论了三重门所反应的社会现象云云,这是我心有余而看不到的东西。什么反应了教条主义啊,应试教育啊云云。个人觉得韩寒活在80后,写的又是小说,小说中没理由没有现在的社会气息。在观赏同时,我更多的喜欢他不经意间露出的冷笑和费解,犹如是对社会的一丝挑逗,好比舞女对客人的挑逗那样。作者的挑逗对我们也同样充满诱惑的杀伤力。剧情中如初中考高中时,主角父母花钱打通路子将林雨翔包装成体育特招生从区重点塞进市重点令主角与美女擦肩而过等事件的发展很具玩味。
很喜欢这篇不小的大作,当然,除了结局。并不是说抱怨或什么。我直到看完最后一章,还下意识的往后翻,才发现“啊?”“没啦”。这是我小时候经常有的感觉,闭着眼睛吃羊肉串,肉吃完了咬着棍子才发觉,finish了。一种无喜无悲的莫名惆怅油然而生,很想知道这家伙到底最后是初恋还是失恋,现在只能自己想自己编了。
在鲁豫有约中看到专访韩寒,同为上海人,不得不说骄傲。于是有了今天的从读到感的这一过程,也算是弥补下这几天空虚的我。
【第2篇】
韩寒之所以称作是才子,文思滔滔不绝犹如东去江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敢于批判和冲破上层建筑自以为是的“自闭”制度。我对自己的看法也深有疑惑,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对他的认识只是来自《三重门》这一本书而已。倒也不妨大胆揣摩一番,权当自娱罢了。
在我看来,三重门指小学、中学、大学也好,还是指人生中的三次重大也罢,无非都没能离开一个话题――学习。愚见是除了学习这一重固若金汤的门外,还有家庭和爱情这两重虚掩的门。虽然虚掩,前者却是很难冲出的一道门;而后者则相反,是一道很难冲入的门。原因何在?就像是风筝飞得再远,终究还有一根线的羁绊;画面上再真实的道路也不过是画笔的影子而已。
透过林雨翔,我们是否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有时因为一点小小的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有时咬文嚼字,故弄玄虚;有时在阴暗面前逃之夭夭或者视而不见;有时候又慷慨激昂,不满世俗;有时又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小时候我们和林一样,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虽然貌似可以随时远行,走出那重有父母编制的并不厚重的门。可人总是在未知面前,甘愿循规蹈矩,因为我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任何事物都有父母双亲亲自打点的生活方式,就好比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总是愿意拿老祖宗的东西当规矩。
当我们大一点的时候,父母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加之我们需要对外界获取更多的认识,于是便把我们送入了那坚如城墙永不会倒塌教育之门――学校。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前半生也是如此走过来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大部分人对应试教育的态度在几十年的成长中都经历了相对较长的憧憬和相对较短的失落,以及相对较短的质疑和相对较长的实践;前者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而在后者的过渡过程中我们则兼具了趋之若鹜和矢志不渝的“优秀品质”。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我们再怎么修行也不过像孙猴子一样永远逃不出如来的五指山,倒是修行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又遗传了上一辈的“革命精神”――继续遗传,这好比是传销组织中牵线搭桥的“红娘”。
当我们再大些,懂得什么叫做谈情说爱的时候,又一道门降临了,好比是救世主耶稣降世,来拯救苍生了。可偏偏这耶稣往往是胎死腹中,偶尔碰上个命大的耶稣,能满月了也算是寿星了。我们懵懵懂懂,有对异性美好的期盼,可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异性除了在学习上可以存在交集以外,其他的一律排斥;其实我们自身也是一样,内心矛盾重重,辗转反侧,就是不敢轻易推开那扇虚掩的“救世”之门。
于是乎,在监督与矛盾中,我们走完了小学和中学时代。仔细想想,自己的这十多年就好像总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出了家门,就走进学校的门――学校阁楼的门并未上锁,可家长老师纷纷告诫这是禁区。活了十七八年,始终在一个屋檐下的两扇门里来回穿梭,怪不得人们常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当一个地方或制度束缚人们太久,那仅存的一丝怀念也如耶稣一样,却不知道这位耶稣为何如此命大?
到头来,我终究还是没有韩寒的洒脱和勇气,还是只能沿着这条由众人铺成的在鲁迅眼里算做路的直线走下去。虽然有一百个不满,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惨痛教训告诫我: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也只能默念着它算是一个安慰。或许若干年后,我也会把这样的实践遗传给我的儿子,哎,说到底,原来我不是孩子的亲爹!
【第3篇】
《三重门》大家应该都很少有看过的吧!但是听过的却不少!还记得起初我也是经常听人说这本书,但是我却一直兴致缺缺。直到我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被逼迫的终于,在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
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屁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
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
其实《三重门》或许还不尊为经典之作,但是它却一本难得的好书,教会了我们许多的道理。令我们受益颇深。我鼓励大家都可以去看一下,你绝对不会失望的一本书。
【第4篇】
一场新概念,火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寒。即使七门功课亮红灯,但还有照亮他的前程,最近看了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感触颇多,总体归纳为一句话:Yes Or No?
“Yes Or No?”之第一波
最想把“Yes Or No?”这句话送给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
因为这本书可以说是韩寒本人的写照。主人公林海翔强烈地反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书中一段询问中考成绩的内容写道“你听说了吗?四班一女的考不好自杀了了”唉,真汗啊!现在教育制度制约孩子的思维创造,只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韩寒在后记中也写道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全才,而是能过专长于一科的人才,而中高考这两道坎儿正牢牢地限制了人才的发展。让那些因在某一方面有天资的人考不上高中、大学,而无奈地去打工。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确埋没了许多这样的人才,再看看至今诺贝尔奖得主中无一个中国人的身影,原因就是中国挑选人才的方式存在弊端,现在世界艺术和科学领域需要第二个爱因斯坦、第二个牛顿,但如果我们不去好好学习,强烈反对应试教育的话,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必定是有害无益,因为尽管你像韩寒一样有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横溢的才华,可谁也不能报纸反对到底,自己就会成为第二个韩寒!?就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所以把“Yes Or No?”送给中国应试教育制度。
“Yes Or No?”之第二波
第二句Yes Or No?想送给广大的家长和老师们。
如果说现在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那么家长和老师无疑是应试教育的助燃剂,而且是最最无奈的助燃剂。书中林雨翔的父亲自小逼着儿子诵古文,虽然儿子不喜欢,可也是给他日后带来了一些好处。这份略有争议的才华真正地燃烧在与他志同道合的语文老师马德保手中,误打误撞地获了个全国作文一等奖。现在老师不忍学生十二年如一日的奋斗到十二点,家长更气氛孩子辛苦学习而终失误中高考,可是他们还是在平时助长应试教育的威风,因为他们也无可奈何,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让学生有所成就,而现在唯一可行的渠道就是去循规蹈矩地学习。因此他们不得不去充当助燃据的角色,对于辛苦助燃的老师和家长说句“Yes Or No?”
Yes Or No?之第三波
最后一个Yes Or No?要说给现在的学生听。
贯穿了整本书的路线是林雨翔的“早恋情节”。这个年代,90后以狂妄自居,自然会干一些老一辈打死都做不出来的事情,susan与林雨翔约定3年后清华见,而林雨翔成绩有限,可阴差阳错地他成为了体育特长生进入了市重点,而susan却为了林雨翔放弃10分,进入了县重点,真让人惋惜!而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早恋,有好有坏,有的因为早恋在一起互相促进学习,一起进步的;也有的因为早恋危害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唉,无奈的对现在的学生的早恋情节说句“Yes Or No?”
所谓韩寒的《三重门》,实际上是指对学校、家长、社会这三重门禁锢的突破,可对于韩寒这样一位“人不轻狂枉少年”的80后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还是……“Yes Or No?”吧!
【第5篇】
很早就想读韩寒是《三重门》了,不过一直都知停留在想的阶段,说实话我一直都知道韩寒是一个勇于批判现实的人,但是当我看完《三重门》之后我才真实地感受到韩寒的现实。
很多人并不喜欢韩寒,连带他的作品,很多人甚至嗤之以鼻地认为韩寒,一个17岁的嫩小子可以写出什么文章啦啊,很可能是这里凑一点那里凑一点就弄出来的一本书,不过当我看完《三重门》之后我想跟你们说,《三重门》是韩寒真实的写照,那是他真实的经历。
《三重门》讲述的是林雨翔从小学到高中的生活以及学习故事。 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痛苦的噩梦。当村里的同伴都在铁路边玩耍的时候他被文绉绉的父亲关在黑暗的阁楼中,在孤独与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诵着诸如《史记》《大学》等古文。他必须始终听父亲的教导――现在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就出口成章了。也因为这样,在小学时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随着林父的升迁,雨翔的中学年代是在城镇中渡过的。因课业繁重他感到学习很吃力,他已没有了资本让同龄人称他为神童,他失落极了;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将,一无心思料理家务,二无心思管教小孩,最后闹得鸡犬不宁,在这种吵闹中,雨翔从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无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然而又伴随着无限的烦恼。
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Susan是一个美丽又聪明的女孩。林雨翔为了讨Sussan的欢心拼命地把自己脑海中差不多消失的文学知识硬是挤出来。Susan与林雨翔有一个约定,就是以后要在清华大学见面,Susan为了与林雨翔就读同一间高中放弃了数学的最后几道题,但是阴差阳错地,林雨翔的父母托人把林雨翔以体育生的名义送进了市重点中学,而Susan却进了区重点中学。
在区重点中学里林雨翔根本无心向学,又因为基础太差,所以他逐渐堕落。幸好小时候有一点文学基础以至于他的语文不至于太差,但其他的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林雨翔最后以挂了6只灯笼走出高中的大门。
韩寒描写的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当代中学生的代表,很多中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缩影,或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读书写字,没有闲暇的时间;或父母感情不合闹离婚;或父母恋上赌博,对这个家不管不问;或学校根本就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给孩子因压增负;或在情窦初开的时期被感情困扰着……总之,《三重门》就好像在描写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与林雨翔一样是故事的主人公。
《三重门》思想的确深刻,但还是有些偏颇。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
看完韩寒的《三重门》我想了很多,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韩寒出现,而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给于他们更多的包容,毕竟人无完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