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心得体会通用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勤工助学心得体会通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用科学知识、专业才能等为用工单位或个人提供智力、体力服务劳动,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活动。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不仅能从物质上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自立及创业能力,是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良好方式。
一、高校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帮助数百万高校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勤工助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有助于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勤工助学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1、锤炼贫困生的思想素养,强化自身修养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克服自身挫折感,在逆境中图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自我教育与提高的过程,对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非常重要。通过勤工助学,大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艰辛,学会了计划开、支勤俭生活、学会理解、懂得感恩。明白了独立自强的内涵,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了自我约束和管理,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增强贫困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实力
勤工助学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扩展。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锻炼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合理地调整知识结构,还能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炼心灵、锻炼能力。同时,大学生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对知识结构的完善、知识领域的拓展、知识层次的升华和个人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自主创新能力
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人际交往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开展社会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价值。勤工助学能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劳动观念、团队观念等,使大学生活过得紧张而充实。有的大学生从事经营型、管理型勤工助学活动,还有的学生在毕业前创办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提前走上了自主创业、自食其力的道路,为广大贫困学生提供走向自主的经济基础,促进大学生生活自立化。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回报社会”的意识,积极地结合实践来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用自己的知识为周围的人和社会服务。
4、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心理解困”的功能
贫困生因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心身疾病频繁。贫困生进行勤工俭学,扩大交往圈,间接的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穷而益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另外,提高贫困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并认真对待困难,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克服自卑心理,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在竞争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全国高校的扶贫政策正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在《关于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情况与资助政策措施》中指出,我国大学贫困生占了高校学生总数的20%,由于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资助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仍有不少贫困生未能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在国家以“奖、贷、补”为主体的资助政策下,改革的勤工助学成了高校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当前的勤工助学工作仍有一些困境。
1、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要参加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导致勤工助学岗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25%,距离教育部提出的“用3―4年的时间,使60%以上的在校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能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岗位”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2、勤工助学岗位层次较低,多以劳务型为主导
勤工助学岗位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然而,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均较低,多停留于低层的劳务型,如校园安全巡逻、图书馆书籍的整理、实验室打扫卫生等。这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不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运用相关技能,对学习专业知识促进不大,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价值。
3、勤工助学渠道基本集中于校内,缺少与校外企业联盟
尽管学校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工作,积极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但体制和认识上的不足,勤工助学岗位的社会化困难重重。一方面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不够,学校难以获得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如学籍管理、学年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难与社会提供的岗位要求协调,因此制约了勤工助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
4、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专职老师缺乏
学校有关部门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到育人成才工程的高度来认识,没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联起来,而只是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一种手段。学校方面没有进行比较规范的组织,单凭学生个体分散地与纷繁复杂的社会打交道。相对于社会来说,分散的学生往往成为竞争的弱者,其正当权益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使学生的安全存在隐忧。由于缺少统一的组织和培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自我的摸
索和体会去开展工作和积累经验,难以获得比较有效的培训和较快程度的提高。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对策与建议
为保证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各高校初步建立了以“奖、贷、勤、助、免”为主体的多元化大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推动勤工助学政策的实施,对于促使大学生资助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促进资助基金的可再生增长和不断优化资助体系内部结构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1、工作方式由单一型向规范化发展
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整合校内资源,规范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积极在校园内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从等待市场需要变为主动向市场提供服务,达到容纳学生数量大、渠道畅通、岗位稳定的规模效益。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产业化是指将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为此,高校要建立勤工助学产业,经过运作使其滚动发展不断增值,不断扩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空间,以便资助更多的贫困生。
2、工作岗位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
贫困生勤工俭学应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工作,努力建为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使勤工助学的组织和实践成为一个经济运作过程。目前高校和企业的联系日趋紧密,高校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为科研及新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企业则提供经济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和智能优势,双方可达到实现互利双赢的目的。
3、工作模式由个体自发型向集体组织型发展
成立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专门的管理机构,与学校内部的教学、行政、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对勤工助学实行专项管理,从岗位设立、资金使用、奖励评定到检查监督等都要做到规范有序、准确高效,实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自主化和规范化。
4、勤工助学基金由单一渠道向多渠道筹集转变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基金大多从学费收入中划拨,划拨比例往往达不到国家要求,不仅总额小、缺口大,而且缺乏监管,专款专用难以保障,拓展资金筹集渠道是推进勤工助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1)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贫困生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扶贫基金对贫困家庭起到了扶持的作用,贫困生学成后的就业,从学识技术和经济上都能为贫困家庭解困。
(2)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大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同时将该基金中的一部分用于滚动发展,另一部分用于贫困生勤工助学奖励。
(3)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采取政策措施,如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按一定标准向国家交纳高等教育成本费,用于设立或捐助勤工助学专项基金。通过高税收使其纳税不如捐赠,鼓励向贫困生提供捐赠。
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提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把它作为正规教学的有益补充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勤工助学活动的正确宣传,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确保勤工助学活动解困育人双重功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