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中华》读书报告2000字

【第1篇】

一路繁花,一路云霓

———-《寻觅中华》读书报告

“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 ――余

《寻觅中华》是著名当代作家余秋雨的散文集,系统地表述了余秋雨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其中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中国的路程,第二部分是有关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是关于作者自己的路程。采用历史事迹与个人见解相结合的方法,构成了独特的“余式散文”。

从神话传说到当代中国,作者对每个朝代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当代”成为背景,传说与神话走到前台,传递着文明不灭的信念。女娲补天,是最好的救世者与修补匠;精卫填海证实了华夏文明那重视非科学的道义原则与意志原则;夸父逐日则体现了“天人合一”未必真的合一……神话传说留给人们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神”字。无论是宏伟创世型,抑或是悲壮牺牲型,总能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或是美好向往,或是悲哀吟叹。文章将神话传说定为整个华夏文明史的总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准确而又贴切。

在《寻觅中华》这本书中,“诗”这个字曾多次出现,并分别以“诗人是什么”和“唐诗几男子”为题展开介绍。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当诸子百家在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被诗歌所笼罩,而唐代将诗歌发展到顶峰。现在虽然也有人写诗,但终不及古代之繁盛,诗歌如长虹在天,让人景仰崇拜,而又遥不可及。“作为中国人,一生中有数不尽的苦恼,但有几个因素,使我下辈子还愿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因素,便是唐诗。”唐诗是唐代的灵魂,给唐代注入了一条美丽的光彩。诗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者写了诗人的性格,在人情事故外,诗人焕发着异样的光彩。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所体现的和谐幸福,不是故作的境界,不是炫耀性的姿态,而是达到的自在状态。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陶渊明渴望一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社会,渴望“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源是虚构的,是一个理想的蓝图,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去努力构建这样一个社会。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每个人都勤奋起来,不想着“不劳而获”,用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获取幸福,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到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再到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步体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却也意味着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可是,现代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甚至在康熙帝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由此可见,明清固然黑暗,即依然有零星光亮。民间流传的小说,也给暮气沉沉的明清文坛带来巨大的创造力。到了近代和现代,政府腐败,从最初签订的《南京条约》到屈辱的八年抗战,到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遍体鳞伤,可是也有许多爱国人士挺身而出。这个时期的“郁闷”孕育着新技术、新文化、新思想的创造力,包括白话文的推行。抑郁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的欣慰,失望的同时又表达出一份希冀,这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历史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现在的中国是一头尚未睡醒的,但她驱于苏醒。中国处于即将崛起的地位,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勤奋学习,勤奋工作,提高创新能力,按照周恩来总理所说: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应该珍惜目前的生活,不应该将光阴挥霍在无用的事上。过去,农民总会弯腰将字捡起,渔民总会远行求字,即使他们不认识那些字,但是他们懂得尊重。我们也更应当尊重所学的知识,并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我们不知道以后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就像先秦诸子无法预想唐代文化,清代学者无法勾勒今天景象,我们只知道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行进,一步也不停滞,一步也不重复,一路繁花,一路云霓。

【第2篇】

从何处走进中华――读《寻觅中华》有感

合上最后一页,思绪万千,仿佛听一位老者讲述了人生经历,不禁感慨于顶峰的辉煌,扼腕于低谷的惆怅;情绪交错掺杂,最后留下,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和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我们应该从何处走进中华?

余秋雨以自己的眼光带我梳通了中华文化的经络,一个个朝代在眼前掠过,一位位名人在历史的长路上烙下鲜明的印记,矗立为时代的路标,在岁月的篇章上永远留痕。回望祖国风风雨雨,发现所有尔虞我诈、贵贱轻重,政治、军事上的波浪渐渐被时光抚平,但文化的烙印,却像石碑上的刻文,愈是久远,愈是清晰。

余秋雨是大家,在历史研究上的确卓有见识,然而他的文字也毕竟仅是个人观点,我想,有所不认同也是正常。就譬如他对远古时期神话的解说,把精卫填海的复仇动机夸大为为人间消灾的高尚品质,还真是有些勉强。依我个人意见,在所有这些神话里,最微不足道的便是精卫填海。不过是为了个人恩怨而作出的杯水车薪之为,最多不过加上个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头衔,有那么严重吗?还有对陶渊明的评价,现在人们都称赞他安然自乐,豁然开朗的胸襟,然而隐居山林、空想桃源,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自然,我们不处在那个时代,或许体会不出其苦衷;然而没有眼见为实,又怎知其真如史料中记载、诗歌里赞扬的那般高尚呢?

果然,历史这东西,尤其是牵扯到文化的历史,真是不可臆断的,还是闭上嘴看吧。

我看到阪泉之野的战火,看到几位学者如何救回甲骨文,看到稷下学宫里的唇枪舌战,看到司马迁在狱中的文笔;我看见秦皇汉武的文韬武略,看见唐宋的繁荣富庶;看见蒙古族踏遍天下的马蹄,也看见封建末明清沉重的叹息……看见了,也记住了,这些人是怎样在历史浪头吟唱舞蹈,又是怎样在汗青竹简上铸就辉煌。

我羡仰老子,他是我心中真正的圣人。不同于孔子的一切以人为本,他的目光在更广阔的远方,在苍天之上人力无法涉足的地方,在孕育万物、统领一切的自然上。“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他对人生真谛的勘破;安然自若,随遇而安是他的生活法则。如果人人都能有一份他的随性,他的自然,烦恼便不再是烦恼,困境也不再是困境,你就能走出人生的囚笼,心胸开旷,心境安然,看到更远、更美的地方。

我要为曹操辩护。如余秋雨所说,在大部分历史学家眼里,他是老奸巨猾、奸佞的象征;可是这样一个政治名称,并不能全盘否定他,尤其他的文化成就。曹操的诗,雄浑大气,他的眼界,不限于眼见的局势,而是放眼历史,展望未来;他的心境,不止于权利纠纷,而在于广阔的日月星河间。曹操不仅是政治巨人,也是文化巨人。他在文化领域开辟了自己的道路,而在政治领域,也卓有功绩。众人只记住了《三国演义》里那个诡计多端、多疑残酷的白脸曹孟德,却淡忘了他的果断、他的爱才、他的治国之道。曹操是个英雄,也本该是个好皇帝,只不过历史没来得及给他像其他皇帝一样为自己开脱的机会罢了。

我欣赏李白的浪漫洒脱,也同时为他的不得意叹息;我喜欢杜甫的诗的韵脚,但也沉闷于杜诗的太过压抑;王维的诗有田园的悠闲静谧;白居易的《长恨歌》令人唏嘘不已;刘禹锡自居陋室乐观惬意;周敦颐的莲高洁美丽……盛唐真的是一场文化盛世,不知造就了多少大诗人的飘逸词句!安史之乱是政治动荡的时期,但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或许每一次政局的动乱,都伴随着文化活力的爆发?

同样的,还有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现代的文化大革命前后。我不知道是出于自谦还是什么,余秋雨在最后一章中写到近现代,评价为:文化信号很多,而文化实绩很少;文化激情很多,而文化理性很少;文化言论很多,而文化思考很少;文化名人很多,而文化巨匠很少……于我看来则不然。比如思想界的领袖,鲁迅、胡适、梁启超等;再比如文学界的泰斗季羡林、钱钟书等,还有很多青年才俊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张爱玲等,这些都不比古人差,在最混乱的时刻,在中华大地的文化迎来巨大挑战是,是他们站在第一线,以文字、以思想与之斗争,用知识为中华大地照明,他们是夜空的繁星,点亮一片辉煌灿烂的历史画卷。

《寻觅中华》,顺着余秋雨的笔尖,带我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天地鸿蒙,开天辟地,炎、黄帝诞生;到殷商甲骨上第一个汉字的创成;从孔子老子洛阳长揖作别,到一千五六百年后盛唐两个诗坛顶尖人物李杜的相逢;从司马迁的《史记》,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魏蜀吴三分天下,到蒙古族一统中原;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明清文字狱、现代文化大革命;从蹒跚学步,到成为五千年的沉厚积淀……一路走来,中华文明跌跌撞撞,东倒西歪,有过繁盛,也有过跌落;起起伏伏,不变的是人们对文化的虔诚,是一个注重历史、注重文化的国家的传统;是一份千秋万代薪火相传的文明传承。

透过《寻觅中华》,掀开中华古老文明史的一角,而那更多未被寻觅到的文化财富,正在黑暗中熠熠生辉,待我们发现。借用屈原的诗句作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3篇】

问卜龙骨——–《寻觅中华》读书报告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永远是这个民族在生死关头的最后缆索。”

中国的历史是值得去推敲的!多少历史是人们的坚持与探索才最终铸就的啊!在中国的广阔的土地之下,埋藏着的,是中国那坚固的,不可摧毁的龙骨!

在历史上,“夏商周”永远是同时出现的,是的,它们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有着特殊魅力的历史时期。

对于夏朝,曾经,我对于它最多的理解全部来自于历史课本,然而,直至今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中国的整段历史,我终于发现,夏朝的丰富之处是必须要静下心来才体会得到的!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它结束了“公天下”的历史局面。原来,我对于王位世袭制的看法也是片面的。曾经的我一度认为禹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权力被外人夺走才放弃禅让制而选择王位世袭制的。但是现在,我对禹的看法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貌似记忆中禹是自私自利的,是的,我错了,禹应该是开明的。正如书中秋雨先生的观点,禹之所以放弃禅让制而选择王位世袭制,或许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老了之后,没办法看清楚到底该让谁来做他的继位之人。如果真的继续禅让,如果真的发生上述的事情,那么天下岂不变得一团糟?所以,我想,禹之所以选择了王位世袭制,不仅仅只是为了保留并传承下去自己的权力,更多的应该是想把因禅让而导致的全天下的混乱缩小至一个家族内部的纷争之中。没错,我坚信他一定无数次地斟酌过这两个选择!我对于这段夏朝的历史认识有二:一是,我认为,夏朝不能仅仅因为首次使用了王位世袭制而被人们所记住,夏朝这个时代的历史价值一定比我们如今所了解的多得多得多!二是,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当然,伴随着夏商周的逐渐发展才使这种制度完成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确立!

我对于向往已久的殷商,古老神秘的甲骨文,则是怀着内心最高的尊敬的。夏商时期,君王总喜欢占卜吉凶来决定是否进行某种活动,甚至都设立了“卜”这个专门的官职,由此可见,占卜在君王内心的重要地位。我认为,在那个时期,占卜绝对不是如今所说的什么封建迷信,反之,占卜是一种科学,一种在科学范畴之外的科学!或许进行占卜之前,你还没有真正决定好如何处理一件事情,而占卜之后,不论结果如何,你至少坚定了你的选择。我想,占卜的魅力并不是在于卜得多么准确,而是在于,作为一个君主,当你决定进行占卜的时候,在占卜的过程之中,你在心中已经坚定地做好了决定。为什么说,占卜不是封建迷信,而说其是一种不科学的科学。占卜,不是询问天意,而是当一位君主内心纠结而下不了决定时,占卜给了他认真思考并倾听其内心的机会。所以,占卜,一切都是询问自己。

就这样,占卜的结果,不,应该说是君住内心的那个选择被刻在了龟甲兽骨之上。后来的一些学者,如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为了搜集研究这些甲骨,舍了财,丢了命。然而,中国的历史上正是由这些身躯刚正,不屈不挠的人们拼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龙骨!

后来,武王伐了纣,建立了西周,开始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时代。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血缘政治是从西周开始的,周王室加强地方管理实行分封的方法的确不错。在我看来,分封制是一个完美的制度,但美中不足就是给了诸侯过大的权力和独立性。假若,只给予诸侯封地和人民,但并不让他们掌握实权,想必也是一个可以一直沿用的制度吧。不错,汉朝做到了这一点,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开始“酎酒夺爵”,并且还设立了刺史来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有效地削弱了诸侯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改善分封制的基础上,汉朝还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使得汉朝的地方控制更加稳定,几乎没有发生过叛乱。再回来说西周,正是由于诸侯王的权力和自由度过大,导致后期王室衰微,众诸侯皆不敬于周王,群雄并起,是为春秋。另一个十分重要并且沿用在整个的封建王朝,甚至对今天都产生重大影响的制度便是宗法制了。不得不说,它肯定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沿用最长的一项制度,它的形成加强了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格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贵族王室之间的矛盾,所以,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用了如此之多的言语来说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为了说明:地方上的统治往往是一个国家统一发展的关键!

.此后的五百五十年间,皆是分封制的弊端导致的苦果,诸侯割据,争霸战争。然后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或许,近千年前的禹在占卜时就已经猜到了这“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吧!

随后,国家的分和皆惊人的相似。现在,我想谈一个人。司马迁,没错,就是那个受了宫刑之后仍然意志坚定的司马迁。三十七岁,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三十七岁之前他的生活真的是逍遥,悠闲;然而,三十七岁时,在朝廷上的一句话,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倒霉啊,点儿背啊!因为一句话入狱,受刑,但他在经过内心的挣扎之后选择了活下去,他在“轻于鸿毛”和“重于”之间选择了后者。三年后,他出了狱,汉武帝提拔他为官(说实话,汉武帝的好多行为都让人摸不着头脑),恰恰因此,司马迁有了编写《史记》的更好的条件。四十六岁,他在《史记》的最后一段平静地记下了李广利的投降,然后,停笔。他实现了“重于”,他的重量是那一整部《史记》的重量……

然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无数的中国人挺起自己的脊梁,生生扛起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重任。历史永远没有完结,就像我们对中华民族的龙骨的卜问一样,不会完结……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8172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6月9日 03:25
下一篇 2024年6月9日 03:25

相关推荐

  • 做个像安妮一样的女孩

    最近闲来没事,拜读了《绿山墙的安妮》,它让我感触颇深。 主人公安妮是一个红头发、绿眼睛,脸上长满雀斑的小姑娘。因为一些意外被马修马瑞拉兄妹收养,发生了一系列趣事。比如把止痛药当成香…

    2023年5月17日
    180
  • 生命中最绚丽的一笔

    这是一篇初中初三8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五彩斑斓画卷中总会有那最绚丽的一笔,我们的生命亦是如此,虽然几经波折,而那最绚丽的一笔总会在一个不经意的理由之下…

    2023年2月1日
    193
  • 初春的海读后感600字

    在里,我阅读了一本名叫《初春的海》的书。一开始,我对“初春的海”这四个字,感到很疑惑,难道整本书里描写的全是的景色吗?直到打开书,我才发现作者主要描写的并不是海,而是儿时发生的故事…

    2024年7月21日
    86
  • 《环游地球八十天》读后感600字

    今年暑期里,我和到登云路的文化商城买了《环游地球八十天》(法国凡尔纳)这本书。我仅用1天时间就把书看完了。 书中那生动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 1872年10月3日,在英…

    2024年4月6日
    110
  •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700字

    熟读唐诗,感受经典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泱泱大中华,五千年文化。涌现的经典似那浩瀚苍穹中一颗颗耀眼的明星,璀璨夺目。那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结晶――《唐诗三百首》,依然常读常新。 …

    2023年5月11日
    164
  • 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之魔力金钥匙》有感300字

    今天,我看了一本很有韵味的书,这本书叫:装在口袋里的之魔力金钥匙。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杨歌捡到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很神奇,无论杨歌做什么事情,他都会保持正确,但是,却容不得别人说假话…

    2024年4月16日
    12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