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个社会
在上世纪的文学世界中,鲁迅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星,他的文章中上演着一折折虽不精彩却真实无比的悲欢离合,在人们的生活画卷中折射着时代背景,从塑造的人物里反映社会现实。鲁迅希望用他的一支笔,去诉说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抨击人们的愚味无知,惊醒沉睡着的中国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的民族气节,在中华民族水深火热之时,他弃医从文,以天下为己任,想要用最锋利、最尖锐的语言划破整个社会的浑浑噩噩,叫醒人们在黑暗中徘徊、彷徨着的灵魂,点亮那隐秘在幽微处星火般的光芒。记忆中的鲁迅好像一直在思考,思索着如何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为我们所从未经历过的世界。在动荡与不安中,他绝不随波逐流,当神州大地被一层黑云笼罩时,绝不趋炎附势,绝不摧眉折腰。
鲁迅一生笔耕不缀,《阿Q正传》是他一生中唯一一篇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流浪雇农的形象。文中的阿Q滑稽可笑,创造出一套“精神胜利法”,但同时又令人为他的一生而悲哀叹惋,那一套“精神胜利法”正是整个民族深藏着的劣根性,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胆小畏缩的真实写照。
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背后,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是人与人之间的嘲笑讥讽,冷淡麻木,隔着一座令人十分气闷的高墙。鲁迅的作品中,没有多愁善感,没有矫揉做作,而是通过一个个平实的故事,装下整个社会。他激励着人们的动身寻找新的出路,新的生活,他呼吁广大青年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不再像自己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不再像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不再像杨二嫂的辛苦恣睢而生活。“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条路不仅是我们脚下的路,也是我们的人生之路,这是在一片萧索,闭瑟,冷漠中仍对生活怀有希望,是从尘埃里升起的力量,将人们的信念缓缓点亮,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们去打破现实,追求应有的美好生活。路在脚下,目眺远方,心在更远处。
鲁迅的笔是他的武器,透过那凝练又含义隽永的文笔,他去控诉,去抨击,去评判,控诉的是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乌烟瘴气,抨击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怀疑,相互讥讽的病态思想,批判的是将人民无情抛弃在水深火热中的始作俑者。他探索着一条通往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道路,寻觅着那真正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