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鲁迅先生相知,要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起,那是在初中课本中学到的,当时年龄小,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并不深刻,而我现在重新翻开《鲁迅经典》这本书并细细读完,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先生写的《朝花夕拾》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它记录了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鲁迅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他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犷,多了一份知书达理;他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乡下孩子的大度,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趁大人们一愣神,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百草园,油蛉在低吟,蟋蟀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圆舞曲中度过的。
而在《朝花夕拾》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是的,当时的中国是个弱国,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写:“中国是一个弱国,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时我心中还是隐隐作痛。而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中被杀却还与日本人一起欢呼、那些骨子里麻木不仁的我们的国人,不仅可怜而且可恨,我想这就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吧。医生只能医好人们的身体,却唤不醒人们沉睡的灵魂,而此时的中国,需要被唤醒,需要民族重新振作起来,所以鲁迅先生才以笔为剑,以犀利的文字来刺激和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灵魂。
在鲁迅的作品中,表现最多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和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他的作品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部小说集《呐喊》就是鲁迅先生的心声,他希望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
《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解除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尽管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看完后我的心情还是不禁沉重起来。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位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他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这个社会并不是真的会吃人,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满地本子都写着吃人二字。”它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篇文章是先生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也是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枪。
《孔乙己》也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他只会满口“之乎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个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中慢慢死去,可怜的他因贫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双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谁会去同情安慰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样走下去,“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铜板呢”,是啊,他的债务谁来帮他还呢?封建社会欠下的债又有谁还呢?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残害,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鲁迅的小说,有思想,耐人寻味,它让人去思考,不仅让迷陷于封建制度的人都清醒起来,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鲁迅先生的精神将一直陪伴着我。
鲁迅先生,您在野草丛生的莽原呼唤真正的勇士,您横眉冷对、深恶痛绝那些封建礼教,您在沉默中爆发,您用笔完成了剑才能完成的事情。
鲁迅先生,与您坚定的目光相遇,心被感动了;与您的热血交织,血被沸腾了,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薪火相传的不息精神。我会像您一样笑看人生中的层层波浪;我会像您一样,用铁铸就的臂膀擎起对自己国家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