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要在图书馆找那些大家们的著作来着,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书的作者并不是大家或是名家,但书的名字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正如书中的序中所说:对于一个城市的认识应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展开,进入城市的空间并不是难事,而进入城市的时间却不容易。因为时间在逃逸,我们只能看到“现在”,而时间的来路和过去则都隐在黑暗中。现在打开电视,微博等等信息工具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拆迁,不断有名人故居,历史老宅在被拆迁,那些古老的事物在消失后,有些名词保留了下来,不过已经作为并没有实际意义的某条街抑或某个地方的代名词。那些看起来没有现代范儿的老房子是我们追溯过去、了解过去的途径,是我们对过去的一种特殊且比较稳定的 “记忆”随着那些高大楼层的入侵,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也随之增强,正如杜丽在《我拿什么留住你》中写道:人们的交往方式是互换名片,礼貌的打个招呼……过去那种抬脚串门,炒菜时缺盐醋都可以问邻居借的快乐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努力的改变着自己,在义无反顾地向着那些发达的地方看齐,生怕自己哪天调了队,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忽然发现我们已找不到来时的路却也望不到通向未来的路,我们把自己搞丢了。
京都,纽约等一些城市虽然也是向国际迈进可是他们并没有抛弃他们的传统。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系统,他们的指针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只有在过去它才能获得自由,而我们的时间系统,却把我们一步步推向死亡。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精神的支撑,是我们团结的纽带。建筑是传统文化中比较稳固的一种,如果我们连他也丢了,那我不知道我们还能剩下什么,传统建筑是我们对逝去历史的记忆,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他都能唤起我们的共鸣与感叹。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不过说实在的在西安呆了快一年但没怎么出去转,呆在,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充斥着现代化的气息。那天偶然去了书院门,穿过城墙那些流失的岁月立即以视觉的形式呈现,仿佛瞬间展开的画卷,那些过往是那么的真实。觉得以前只在本里看到的历史突然复活了一样。
那些昨天的文化并不是历史的残余,他是我们民族精神与生命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