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此处,鲜明的反差使我震惊,便再次细细思量,努力探究藏于文本背后的作者真正所想要表达的关键点。
同样的面对一扇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表达。描述窗外的人是可敬的,无畏的,他心中的窗是用玻璃所做,干净,清晰,透澈。他心中窗子的魅力无穷,远远胜过他口头描述的幻想,他的心灵是敞开的,是用一颗柔弱洁净的心灵去抵触实际面对的一堵光秃秃的墙。他的心灵在幻想的浸透下变得丰富多彩,清净无瑕,他的生命与人性更是如此!
靠着窗,他自身也变得明朗,由玻璃变为无所阻挡的空气,只有窗棱的窗户。
所面对的仅仅只是一扇平常无奇的窗户,却折射出了两位反差极大的人性、思想。而这不靠窗户的那一位拥有的只是一颗如冰凉的墙一般,冰冷,自私,光秃秃的心灵,他连那堵墙也不如。可见一件事物在人性不同的二人眼下是多么异样,一个人的思想带动了他自身的心,灵魂。他心中的窗是由木头制成,冷酷坚绝,与另一个人的晶莹清澈的心更是反差奇大。
但如果他们共同面对的是一个动人,迷人的,如其人所幻想一般的,那么二人的反应又是如何?
我从自然之窗中领略到了他们的心灵之窗。如此,一个人的心灵丰富是绝对好的,尽管所见如何枯干,木头的窗终究是见不着光的,而玻璃的却满是充沛的阳光,美景。这正为人性的差距。拥有一扇小小的窗子,却一定得是玻璃的。从第一个靠窗之人身上,有玻璃的窗反射了他自身内玻璃的窗子,而另一人的却是一颗由玻璃中反射的木头的不透光的窗子。
我一口气想了这般多,心中也为之诧异。但这“光秃秃”三字的精妙之处,确实更升华了文章的立意,也充分体会到了最后一句的精彩。从窗的现实玻璃中,第一位病人所见到的是自身的崇高精神,以及高远明朗的身心,灵魂。而另一位,当他所见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时,他也发现了自身光秃秃的人性,光秃秃的生命。这比光秃秃的墙更可怕。
窗外的这堵墙让我震惊,那窗似乎平淡无奇,却大有深意,透过它,是一个人性的世界。但你若如不靠窗的这位病人一般将心灵之窗紧紧关上,那便是那有力的阳光也射不进的了。因而,这人的心灵是封闭的,阳光止步的地方。
我料想作者如此安排病人的位置也大有讲究,靠窗的病人,阳光、无私;不靠窗的病人,阴沉、冷酷。原生来老天就早已看透了一切,却不知已让其人妒忌心间了。
这一扇窗折射了他的人性,他所产生的念头,则更深度的反映了两人的差距。路上的差距,更是心灵上的差距。
点破这人性的却是一扇平常无奇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