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坛中的一颗明珠,耀眼而又夺目,令人惊叹不已。即使在时代的变迁下,他的地位也始终屹立不动,他的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人们心里。
但观其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曲折。在苏轼步入仕途时,就已经文才盖世,名满天下,面对衰弱的宋朝,他决定将年少的一腔热血全部奉献给朝廷。但可惜生不逢时,在当时的宋朝,变法是必不可少的,而他作为“反对派”,与王安石和宋神宗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在变法的潮流下,自然无法在朝廷中一展宏图。于是,他只能拿起笔,用墨水倾诉着自己的愁思,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文章。但他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些他用心血谱写出来的文章,酿成了改变他一生的乌台诗案。
自从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一蹶不振,一腔热血付之东流。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政治朝廷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但这也使他重新认识了他所处的世道,他准备寻求高层次的救赎。他无意于官场,带领一家人开垦耕地,过起了淡泊宁静的生活。黄州没有杭州的美景,气候条件恶劣,但他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他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困境中不改其自有的乐趣。他知识渊博,豁达开朗,不知不觉间交到了许多挚友。于是,他常与四处游山玩水,也因此创下了千古绝唱《赤壁赋》。
苏轼是块宝玉,无论在哪儿都闪烁着光芒。虽然苏轼是新法的反对派,但宋神宗仍然很欣赏苏轼满腹的才华,于是多次下达诏令让苏轼回京任职。顿时,一条阳关大道出现在他面前。
几年的贬谪让苏轼培养出了一种超脱淡然的性格。面对阳关大道中的荣华富贵,他没有贪恋;面对再次贬谪海南,他没有叹息。他从容面对时局的沉浮,社会的动荡,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淡泊宁静、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民的关心。
几年过去,随着君主的改变,苏轼的仕进之志已绝,他终于下定了退归的决心,他终于可以去过着他所向往的生活了。经过万里跋涉,他抵达朝思暮想的常州后病倒了。苏轼一次次的感叹,并未唤来曾经官途上的“柳暗花明”,一代文坛伟人就这样陨落了。
合上书,细细品味着苏轼不平凡的人生。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是多灾多难的,但苏轼却笑着面对这些一次次想要击垮他的挫折。他走了,留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和永远也不会泯灭的文化遗产。他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令我们怀想,令我们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