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中的人性之光――读《堂吉诃德》有感
阳光拨开历史的迷雾,塞外提斯带领我看到了十六世纪末一个充满矛盾和变数的西班牙社会图景,在充满荒诞的喜剧感中体会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色彩。
作家塞万提斯出生于十六世纪中叶,中学刚就做了“助理医生”,随四处出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热爱文学,空余时间,他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并尝试着写诗。一年后开始军旅生涯,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失去左臂。不惑之年他上书国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务,苦等数月,杳无音讯,终于心灰意冷,全心投入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许多十四行诗、牧歌体小说、喜剧等等,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小说写西班牙拉.曼恰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位五十多岁的乡绅。他闲来无事,埋头疯读骑士小说,终于忍不住要仿效骑士行侠仗义,开始了他的滑稽之旅:把风车看做巨人,把羊群看做敌军,把农家女看做美丽的公主……后来,大学生加尔拉斯里为了挽救他,装扮成“白月骑士”与他决斗。堂吉诃德败北后不得不服从命令,停止游侠活动。他回家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才明白过来,承认自己不是骑士堂吉诃德,只是一个善人吉哈诺。
《堂吉诃德》中主人公的游侠冒险行为看上去十分曲折滑稽,从这个末路骑士的身上折射的是当时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倾向。戏拟骑士小说也自然而然地达到讽刺骑士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目的。
其实,堂吉诃德和作家塞万提斯一样,也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好学的绅士。自以为天降重任,实则徒有一身抱负,在那个黑暗腐朽,贫富悬殊的现实社会中恢复过了时的骑士精神,是行不通的。尽管他效仿骑士行侠冒险是可笑的,但他同情弱者、嫉恶如仇、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品格,却是十分崇高伟大的。堂吉诃德的悲剧恰恰在于目的和方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种类似于堂吉诃德的精神,为一时的可能荒诞的想法而疯狂,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因这些想法得到实践和探索而进步。但是他那种只从主观出发,以个人角度看世界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往往给别人添乱,好心办坏事。在临终前,老人回顾自己的游侠生活,终于意识到自己只是个善人吉哈诺时,理性和现实之花也在他的心中绽放,为他的心灵带来一米阳光,也给小说的悲剧结尾带来一丝光辉和感动。
在历史的尘埃中,《堂吉诃德》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启迪人们的智慧,让我受益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