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的孩子》读后感700字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爆炸成功。在罗布泊西端,有个名叫“马兰”的地方,正是当时中国科学家从事科学试验的秘密基地。《罗布泊的孩子》讲述的正是那段故事。

读罢徐鲁的长篇小说《罗布泊的孩子》,正是静静的春夜。江南正,淅沥润无声。但笔者眼前,却闪现着茫茫戈壁、浩瀚大漠、倔强的胡杨树、美丽的马,闪现着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大皮靴伯伯,小春的、,还有罗布泊的第二代……徐鲁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神秘世界:不是湮灭的楼兰古国,而是中国的原子弹试验基地,国之利器的锻造之地;展现了共和国不能忘怀的艰苦岁月,不能忘却的光荣与梦想、痛苦与磨难。这样一段厚重的历史,这样一个厚重的题材,仿佛在等待着一位诗人、一位散文家,万里跋涉,深入罗布泊腹地,用独特的审美视角,用史诗般的壮阔与激情,为我们奉献一部独特而厚重、童心与诗意交相辉映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不但开拓了儿童文学表现国防军工题材的新领域,而且也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典型群像,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罗布泊的孩子》的问世,是当代儿童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在当下弥漫着轻阅读、浅阅读、搞笑搞怪阅读的泡沫中,它彰显着崇高、理想、信仰与美丽。

《罗布泊的孩子》分为上下两部,主线鲜明,各有侧重。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他们眼中的爸爸妈妈,老一代科学家的动人故事。上部主要写马兰基地初创阶段的故事,展现的是大皮靴伯伯以及郑叔叔等为研制原子弹而隐姓埋名、忍辱负重,甚至不惜牺牲青春与生命。下部则侧重于罗布泊第二代,即“我”和“我”的小们在罗布泊所经历的印象深刻的、有趣的故事。

研制原子弹属于国家机密,因此那段历史也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此厚重而纷繁复杂的历史,怎么创造为一部儿童长篇小说?徐鲁以史家之胆识,毫不回避当年的历史背景,紧紧抓住人物塑造这个重点,将浓墨重彩放在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与高尚品质上。茫茫戈壁,滚滚风沙,自然条件的恶劣与艰苦自不用说,更可怕的是,当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来报效祖国的科学家却遭到误解与审查……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作者诗意地展现了一系列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司令员大皮靴伯伯、铁马金戈的大将军都具有诗人风范。

正是这样充满情感的叙述与抒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样的叙事策略,不仅充分展现了徐鲁作为诗人与散文家的创作特色,而且使全书显得既厚重又灵动。应该说,书中人物所呈现的崇高与理想、奉献与牺牲,恰恰是当下中国最缺乏,也是现在的孩子们最需要的。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9164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7月13日 12:33
下一篇 2024年7月13日 12:33

相关推荐

  • 《诗意地生活》读后感1000字

    朴素传幽真——焦玫《诗意地生活》读后感1000字: 用了整整两个下午的时间,我读完了焦玫的诗集《诗意地生活》,掩卷倚窗,情绪却仍在诗中。他的诗很值得品赏和回味,语句朴素不施粉黛,却…

    2023年3月15日
    234
  • 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1500字

    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1500字: 今天上午读了本可爱的童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是送给侄子丁丁的礼物,因他说自己家里有,早已读过,让我送给自己吧。并附了一句:“姑姑这…

    2023年3月13日
    267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都市的声音形成一个通奏低音不绝于耳。 2、有一种像是哀伤、喜悦,又像是想哭的奇妙感觉从身体深处涌起。 3、享受着清晨舒爽的河风,会令人…

    2023年5月2日
    261
  •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600字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600字: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

    2023年3月22日
    216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500字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它是一本不错的书,它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学。各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具有较强的说…

    2023年3月12日
    312
  • 《极限幻觉》读后感400字

    极限感觉 极限幻觉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题记 今天,我和大家介绍的是张之路的著作《极限幻觉》。 这本书写…

    2024年7月24日
    12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