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坐下,对着惨淡的阳光,饮着苦茶,翻阅报纸,于是那血红的大标题映入眼帘:某公司开发出超薄笔记本电脑。嘴角不禁抽动了,苦笑着……
――又一个记忆要遗失了。
在这个高科技的年代,总是这样循环着:发明,遗弃;再发明,再遗弃……“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技术也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了――如:从原始的牛耕到拖拉机;从费劲的磨盘发展到打谷机;从人工挤奶发展到机械挤奶……数不胜数,多不胜举。这些畜牧机械、加工设备,成十倍地提高了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人力,因此受到广大民众的吹捧。
殊不知,这只是看到了它们友善的一面,并没有观察到它们丑恶的另一张面孔。所有事物都具有多样性,科技的产物也不在例外。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那令人刻骨铭心的“滴滴涕”。这是令人难忘的: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将滴滴涕制成杀虫剂,一上市便获得人们的一致好评,原因就是它能极有效地杀死害虫,是害虫的真正克星。因此,“滴滴涕”便进入了亿万家庭。不料,害虫却很快产生了抗药性,使“滴滴涕”的地位受到撼动。此外,它具有毒性,极大污染了环境。由此可见这些化学物质是多么丑陋!
不仅仅是滴滴涕,其他的科学活动也无一例外地多多少少在影响着环境:建设现代化城市,大厦盖起来了,大树却在电锯声中倒下;
工厂建起来了,机器从流水线里出来,烟雾却从烟囱里冒出来……更为可怖的,为了筑起灰暗的水泥大楼,开辟那冷酷四轮机器的行道,竟毁掉了上古的遗迹!
历史的记忆,地球的记忆,我们心中那纯朴的世界,就这样一点点、一点点地被扼杀了;像洗脑一般,在科技的诱导下,一点点、一点点地遗失了。然而我们却不知悔改,只是像失去嗅觉的可怜人般,只痴情地看着科技发出的璀璨光辉,却嗅不到它那可恶的臭味,只任它放纵着、放纵着……
――但,“亡羊补牢”还是可以的。
怎么补这个“牢”?
好像是不可能的。就像有光明就一定有黑暗一样,有了便捷的科学技术就必然有负面影响,“以物换物‘证明了这样的黄金准则。
但是为什么不能像像电视上的“中西结合“一样,将科技与环境相结合呢?像风车发电、太阳能发电一样,不破坏环境,只是利用环境,岂不了乎?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看见的是一片既现代化、又绿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