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与成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灿烂辉煌,延续至今。它积累与沉淀了5000年来一代代优秀中华儿女,无数民族英雄豪杰的自强不息,奋勇杀灭来犯之敌而铸就,来之不易。
现如今,敌亡我之心不死,在我中华周边虎视眈眈。大搞情报网络,欲在我华夏大地建立第五纵队,灭我中华。汉奸走狗,蠢蠢欲动,甘做奴才,在那里为敌摇旗呐喊,与敌遥相呼应。
“匈奴不死,何以为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英雄豪杰的豪迈声,金戈铁马的厮杀声,荡气回肠,永远在我华夏大地响彻云霄,护佑着我中华民族一路前行。
英雄人物太多,这里仅列举10位,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1,封狼居胥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卫青是他舅舅,霍光是他弟弟。
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二十岁的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总计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在准备再次出击大漠的过程中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茂陵,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
霍去病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参与四次战役:定襄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歼灭匈奴几十万,与卫青等人合作,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为汉城开拓疆域立下汗马功劳。
2,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1103~1142),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的一生,二十岁从军到被陷害为止,参与,指挥大小战役上百次。
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坚决抵抗侵略者,毫不妥协。岳飞是千古名将,不论是带兵打仗,还是自身的武功,岳飞都可以说是南宋第一的武将,即使在其他朝代也少有人及。是宋朝之后,军人的楷模与榜样。
3,灭绝五胡冉闵大帝
冉闵(?~352年6月1日),河南省内黄县人,冉魏开国皇帝。
初名石闵,乃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石虎待他就如同亲孙儿一般。果断敏锐,以勇猛著称。后赵授游击将军,封修成侯。数从征伐,屡立战功。石虎死后,拥立石遵为帝,后杀石遵改立石鉴。350年,弑杀石鉴称帝,恢复冉姓,建立魏国,史称冉魏,改元永兴。
352年,兵败突围不遂,遭前燕太原王慕容恪击败,后为燕王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追谥武悼天王。
冉闵生活在五胡乱华的后期,北方汉族处于灭绝的边缘,冉闵一声吼叫,把北方汉族团结在一起,“屠胡令”一出,胡人死伤十有八九。五胡彻底崩溃,死的死,逃的逃,再也不成气候。南方汉族龟宿在杭州一线,瑟瑟发抖,坐以待毙。还污蔑冉闵不正统,冉闵大帝,相当于汉族再造。
冉闵的一生可谓叱咤风云,波澜壮阔,在仅有的三年帝王生涯中,冉闵就做出了后世很多帝王难以比肩的功业,在军事方面,勇猛的冉闵可谓当时的战神,多次上演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冉闵灭后赵建立冉魏,让北方大地终归汉人之手,时间虽然短暂,但对于存续汉家文化和族人有着重大的贡献,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
4,外战无敌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高句丽贵族,唐玄宗时期名将。
高仙芝幼时随父到安西,二十余岁时被授予将军。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被封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同年,率军平定达奚部叛乱。天宝六载(747年)三月,平定小勃律国。天宝六载(747年),升任鸿胪卿、假御史中丞,接替夫蒙灵察任四镇节度使。天宝八载(749年),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天宝九载(750年)二月,击破揭师国。随后又进攻石国,生俘其国王和部众。天宝十载(751年),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为右羽林大将军。天宝十载(751年)四月,率军进攻大食,双方激战于怛罗斯城,因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而战败。
天宝十四载(755年),被封为密云郡公。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高仙芝被任命为讨贼副元帅,屯兵陕郡。同年十二月(756年1月),退守潼关。不久,唐玄宗听信边令诚谗言,命其杀害了高仙芝。
唐天宝六年(747)吐蕃以女嫁小勃泽(今克什米尔北)王,小勃律及其附近20余小国皆叛唐而附吐蕃。唐廷屡发兵攻之,均未奏效,遂命高丽人、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率万骑进讨。唐军自安西(新疆库车)行军百余日,越葱岭,登坦驹岭(今兴都库什山东),至特勒满川后,分兵三路进发,于七月中旬会攻吐蕃连云堡。仙芝遣先锋队持长杆两刃大刀,缘险先登力战,斩俘6000余人。数日后逼进小勃律国都阿弩越城,先断吐蕃援军之路,继攻入城,俘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而还。至连云堡会唐守军共行。九月末,仙芝于途中遣使回京奏捷。
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2万从安西出发,激流中跋涉800里,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并且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与当时的世界第二强国阿拉伯帝国决一死战。后人无法理解,高仙芝带着2万人的大军,翻越帕米尔高原,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可以说高仙芝是世界军事家中独一无二的“山地之王”。
高仙芝长途跋涉前出八百余里,以2万人的兵力在敌国腹地与敌国20万大军决战,双方激战五日,未见胜负。在双方相持的重要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突然叛变,与阿拉伯帝国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夜间逃跑。由于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又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壅塞道路,幸亏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奋起大棒,为他杀开一条血路,才得以逃脱。这次战役,“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
此处战役,要不是葛罗禄部害怕投降,当时的世界最强的两大帝国发生的战役鹿死谁手,显然是未知数。高仙芝主动出击,在敌国腹地敢于挑战10倍与己的强国激战五日,却不分胜负,虽败犹荣。军事才华可见一般。
5,碧血丹青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6,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蓬莱人,生于山东济宁,祖籍山东东平。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守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凭借战功,累迁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后,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继光受到弹劾,罢免回乡。万历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时年六十一,谥号武毅。
著有兵书《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等著名兵书、《止止堂集》。同时,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富有创造性地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7,满门忠烈杨业
杨业(?~986年8月20日),原名重贵,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1],戏剧中常称杨继业,陕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
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归顺宋朝,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之战中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在陈家谷口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8,虎门销烟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52]-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在江苏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救灾办赈;在湖广大力开展禁烟运动。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后,令广东军民严阵以待,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不久后被构陷革职,遣戍伊犁。期间曾奉命赴浙江镇海协防,并留开封襄办黄河决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再任钦差大臣,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9,怒海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广州府番禺县龙导尾乡,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献身保卫海疆。1867年,邓世昌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学习舰船驾驶。1871年,登“建威”练习舰练习航海,远至渤海湾和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后历任“海东云”“振威”和“飞霾”等舰船管带。1879年,调北洋水师任职。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任中军中营副将、“致远”舰管带。以治军严格、忠勇刚正闻名。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勇敢战斗,在战舰受重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不幸鱼雷发射管被敌击中,舰体爆裂沉没,同全舰20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后入祀京师昭忠祠。
邓世昌视死如归,自沉黄海。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山东威海百姓亦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更是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21]《清史稿·邓世昌传》中赞其:“临战以忠义相激励,死状尤烈,与左宝忠并称双忠”。有《邓世昌传》和《英雄邓世昌》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和凭吊
10,收复台湾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1],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明平国公郑芝龙长子。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早年甚为隆武帝所器重,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人称“国姓爷”。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力阻其父降清不果,乃走南澳,起兵抗清。后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率部数创浙闽粤清兵,屡拒招降。曾两次派兵与张名振合师北上入长江,并与李定国通声息。永历十三年(1659年),亲与张煌言合师北入长江,破瓜洲,下镇江,围江宁,清廷震动。旋因连胜轻敌,战败撤回思明州。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军二万人出厦门,经澎湖,直达台湾鹿耳门,围赤嵌城,败荷兰援军。次年,荷兰总督揆一降,遂复台湾全岛,以赤嵌城为东都,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旋病卒。
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屯田开垦,发展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郑成功纪念馆陈列其诗作及其手书、《郑成功与王忠孝对奕图》《海上见闻录定本》、延平王户官杨英的《先王实录》以及《稗海纪游》等,其中《海上见闻录定本》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