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了解己亥杂诗的思想感情)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四月二十三日,龚自珍因不满朝政,又受到当权者的排挤,愤而辞官,告别友人,只身南归;五月十二日抵江苏清江浦,七月九日到达杭州省父,八月底回到昆山的羽琌山馆;九月十五日自昆山北上,至十二月二十六返回羽琌山馆。往返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之间,计八个多月,行程九千余里。途中创作了三百一十五首诗,这就是著名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既丰富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夜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抒发了对清朝政府腐朽黑暗的愤懑和要求改革时弊、变革社会以及反对侵略、反对屈膝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激烈变化的社会斗争中找不到出路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苦闷、彷徨、忧愁的心情。在表达这些思想内容时,诗人采用了独特、新奇的艺术手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己亥杂诗》的结构形式奇特,具有创造性。诗人将各种复杂的思想、议论、感情,凝聚成精练警策的诗句。全诗以七言绝句体形式写成,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它的每一首诗,都可以独立成章,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象,而它们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以类似叙事诗的结构,互相关联,错落有致。

《己亥杂诗》的结构形式奇特,具有创造性。诗人将各种复杂的思想、议论、感情,凝聚成精练警策的诗句。全诗以七言绝句体形式写成,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它的每一首诗,都可以独立成章,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象,而它们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以类似叙事诗的结构,互相关联,错落有致。

《己亥杂诗》中”我”的形象,既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又不完全是诗人本人,他是诗人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诗人通过这个艺术形象,较充分地表现了封建社会末世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社会、改革时弊、忧国忧民、反抗侵略、反对卖国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韧不拔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在探索强国富民过程中所经历的苦闷、彷徨和痛苦失望的艰苦历程。由于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全诗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升华,显示出内容的新鲜感。

《己亥杂诗》虽然是用七言绝句体形式所写成,但并不显得古板拘谨,其语言可谓是五彩缤纷,瑰丽多姿,别具一格。有的托物言志,寓情于物,清峻深刻,富于哲理,如”浩荡离愁白日斜”、”廉锷非关上帝才”、”著书何似观心贤”等;有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感情强烈,耐人寻味,如”古愁莽莽不可说”、”满拟新桑遍冀州”、”谁肯栽培木一章”等;有的巧设譬喻,浅显易懂,然含意深远,如”九州生气恃风雷”、”荒青无缝种交加”等;有的没有任何夸张和曲笔,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直接铺陈,率真自然,如”只筹一缆十夫多”、”不问盐铁不筹河”等。正因为诗人在使用语言时,采取了多种表达方式,所以,有效地促进了全诗内容的完整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42692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8月17日
下一篇 2024年8月17日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