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目标】
1.借助于身高的情境,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3.借助于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重点难点】
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的公理.
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生:各抒己见. |
|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用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生:以小组为单位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交流比较的方法. 师: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为什么? 生: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师: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师:给出任务: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 生:讨论、实践、交流方法. 师:概括总结. 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CD.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生:独立思考和讨论之后,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 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 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 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 生:动手做一做. 师:给出表示方法. 师:用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40页的例题. 生:小组合作完成. 师:出示答案进行校正. |
|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事实. 体会线段比较的意义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发现诸多结论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
|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141页练习第1,2,3,4题. |
|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
|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材第142页习题4.3第1~5题. |
【教学小结】今天大家学习了线段长短的比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板书设计】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1.方法:叠合法、度量法
2.线段的中点:
AC=BC=AB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3.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教学反思】
教师把抽象的线段性质及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的研究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实验,主动地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实物等,学生凭借几何直觉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发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