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感言简短精辟(祝福孩子硕士毕业的话)

一直有一个习惯,请每一届即将毕业离校的课题组成员写一份毕业感言,将自己在硕士生或博士生阶段生活或学习的切身体会写出来,不管是自己认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抑或人生的感悟,目的在于给课题组后来的成员提供一个可模仿、学习或共鸣的模板,提升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的质量与效率。现挑选了其中几位同学的毕业感言,和大家分享。更多成员的感言,可见课题组网站的“心理探秘”-“科研心得”(http://rlrw.nju.edu.cn)。

张心,南京大学心理系2018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为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主管级用户研究工程师。

图1. 南京大学心理系2018届硕士生张心毕业时在图书馆前留影

南京大学心理系2015级硕士生张心毕业感言

经过硕士训练的三年,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想分享给各位同学作为参考,详见下文。

1. 研究各阶段的耗时指数

图2. 研究生学习期间各阶段耗时指数

这里的耗时指数既代表了任务难度,也代表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投入的心力,尤其是自我管控力。研究的每个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而非割裂的,前一步的工作直接决定了后一步甚至决定了后几步工作的质量。比如Step1 中阅读文献的质与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没有人每天监督你到底认真总结了几篇文献,从中获取了哪些营养。但当你进行Step2 组会报告时,临时拼凑的方案和扎实地总结文献后得出的方案,两种信息获取方式取得的效果就会高下立现。

2. 构建意义感

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我提到自己挺喜欢《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当时担任主考官的周仁来老师便接着话头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情急之下借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观点作了回答: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今天再反问自己这个问题,我首先能够确信地是不管一个人所认可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这种意义感显然是由自己有意或无意地构建出来的。为什么要谈“意义感”这个比较务虚的概念呢?因为我发现只有当我认可了手头任务的意义(或说价值)的时候,我才会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举个例子,最初在课题组情绪调节和工作记忆训练两个研究方向中作选择时,我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偶尔苦恼于自己健忘的日常,随后才萌生了研究与强化记忆力相关课题(即工作记忆训练)的想法。这种找到事物和自身重视的情感的联结的过程,便是我思维体系中意义建构的过程。或许正因为具备了探索工作记忆训练领域的热情或者说内驱力,我才能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持续地追踪这个领域的文献,并对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及时地调整。文献看得多了,眼界也随之扩大,我们便能逐渐把握到这个领域悬而未决的几个问题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围绕领域内几个核心问题来不断迭代自己的思考,提出合理方案的效率自然就会更高一些。所以我的建议是新接触一个领域的同学越早通读领域内最新、最权威的综述来锁定研究领域内的核心问题越好。

3. 思考决定效率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追踪某些领域学者的科研思路。就工作记忆领域而言,我持续追踪了约5 个实验室的进展,如Jaeggi ,Engle ,Klingberg 等。我觉得认识一个领域就需要弄清楚该领域是谁第一个做出了重要贡献,并琢磨这一研究为什么被认为是重要的?该学者之后又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哪儿?他为什么要做这种转向?这几个实验室在领域发展的某个阶段都做了什么?他们有哪些竞争者?有哪些人错失了发现重要突破的良机等等。掌握了这些信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领域的认识,以及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中帮助我们慢慢品味到科研的趣味性。科研工作原创性的价值很多时候的确是争分夺秒抢来的,关于这种竞争的激烈性可以参考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的自述进一步进行了解。

4. 时间的平衡

除去寒暑,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而在校时间中能够用来潜心做研究的时间大概在1 年~1.5 年之间。研一期间,我的时间分配是:1. 文献积累,组会上报告文献及论证实验方案。2. 课业。3. 负责课题组财务。4. 学习脑电数据采集流程及分析技巧。研二的时间分配:1. 实验数据采集。2. 论证实验方案。3. 负责课题组财务。研三上学期我的时间分配是:1. 论证实验方案。2. 实验数据采集。

研一、研二生活的特点是杂事多,所以每天的时间安排需要分清主次,一方面留出高效阅读文献的时间,一方面可以思考如何利用低效时段处理杂事。研三上的高效时间会宽松一些,而这个时候一篇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其实已经进入了尾声,咱们课题组的要求是年前(最好是当年12 月底)进行学位论文初稿提交。之前听说过一个调侃MIT 学习压力的“3S” 段子:“Study, Sleep, Social activities, the general MIT student can do two of them, if anyone can do all of the three, he would be called ‘Superman’.” 客观地说,咱们课题组的压力是相当大的,课题组成员能做到学术,睡眠,社交活动都能兼顾很好的应该并不多,或多或少总要牺牲其中一个方面。因此在攻读学位时,我们或许应不时提醒自己身为研究生的本分是做出一项推动领域进步的研究。有了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就会把阅读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之类的主业置于一个优先级,也就不会频繁让其它次级重要的事情成为生活的重心,最终让自己陷入无限被动的连锁反应中进退两难。

5. 知行合一,亲历亲为

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我们会陆续在各类会议、讲座上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有些研究的idea 是如此简单、清晰以致可能让台下的观众产生一种轻视感,但当我们亲自着手一项研究时,你可能就会切身体会到什么叫“绝知此事要躬行” 。能够把一个看似简单的研究顺利地做下来有太多细节需要把控了,何况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前沿的Neuroimaging 工具并引入了复杂的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古人顾炎武提倡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我认为接受学术训练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践行这四字箴言的过程。当我们亲自把一个研究的过程完整地走下来之后,内心才能真正获得一种踏实感。从最初的阅读文献到最后结果发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获取直接的学术经验的机会,切勿生怠惰心。我在研二上学期做实验的时候因组织和沟通的失误浪费了一批数据,当时内心的感触是很深的。这种事故不但浪费了课题组的经费资助,合作伙伴的时间和精力,还损害了自己的研究热情、信心,打乱了自己研究工作的节奏。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然可以马后炮地谈论这件事对我整个学位论文工作的完成有着多么正向的意义,比如它使我在后面的实验中变得更为慎重等等,但是现在的我依然坚信类似的事情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模拟,如在担任课题组其它实验的助手中获取经验然后进行风险规避的。既然周老师愿意资助我们进行研究,我们就应该把自己份内之事尽量做好,来证明他对我们的信任是值得的,这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6. 做个有心人

最后再分享我的一点体悟。我认为研究生生活并不应该只是埋头自己的学术三分地,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理应时刻保持对人的敏感。比如我们不但要看到一个学者的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许还要通过他的CV 看到他在职业生涯中如何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和调整。若有机会当面请教,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他的学术生涯是怎么开始和展开的等等。这是对与学术工作相关的人的敏感性。此外,在平时的 生活中我们也应留意周围人的个性及优缺点。在处理各项事务中接触到的不同职业的人(高校教师,企业人员,行政人员等)在做事的态度和方法选择上的差别等等。你可以通过这些阅历来反观自身,评判自己的优点在哪儿,不足之处该如何改进等等。在做一些重要决定时,我们平时不经意间的思考或许会产生很好的助力。

以上便是我读研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仅供各位参考。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42817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8月18日 01:36
下一篇 2024年8月18日 01:36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