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的典故的出处(分享折柳送别的典故)

送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可是,为什么要与“折柳”联系在一起?柳树与送别又有什么关系?

这话说来很长。在古代诗文、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中,“折柳”送别场面的描写屡见不鲜。《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有关于这一风俗的较早文字记载。

但是,“折柳”习俗与送别的关系追溯起来,时间却要长得多,说来竟与古代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关。《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衣翣(读 sha )柳之材。"就是说“掌王宫缝线之事”的“缝人”,遇有丧葬也要担负缝制棺饰的工作。而“衣霎柳之材”,显然与“柳”有关。不仅如此,在古代丧葬习俗中,包括丧车在内的许多丧具饰物,都用“柳“制作。这不仅有文字记载,山东微山县微山岛发现的汉画像石中,也得到了“(丧)车上覆为柳”的证明,人们以“柳”编织丧车车篷,能够较好地遮蔽棺材,承担了“护卫、护送”死者灵魂远行的艰巨任务。

那么,为何将“折柳”与送别联系在一起?因为古代人们对于丧者出殡和生者远行,都看作远离故土、踏上异乡之途。前者“死别”、后者“生离”、都希望减少痛苦,平安到达所要去的地方。柳树具有“尺断能植”、“断植更生”的特性。有着遍地可生,处处皆长的强大生命力,要寄托这种愿望和情感,选取生机勃勃的柳树是再合适不过了。“折柳”则寓含和体现了生命常在、路途平安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期望离去的人们能够吉祥如意。早归故里。特别是在战国时期,战乱频发,别离不断,人们希望别后平安的愿望日甚一日。

秦代大将王翦统兵伐楚,关中名流结队送于灞上。其时春风浩荡,柳色如浪。有人折下生机无限的柳枝,插上将十们的盔甲行囊,并发下旗开得胜、早日凯旋的祝愿。出征将土果然不负所望,破楚灭燕,平赵攻齐,连年出关,连年胜利。人们遂将“折柳”与平安吉祥联系在一起,自此形成习俗渐渐风行全国。此后梁元帝写了“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的佳句,被人作为离别的赠语,曾经风行一时。

“折柳”送别还有一种说法:古人把柳树看作辟邪驱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人家。"古人还将春天柳树的嫩叶贴于鬓角,称之为“柳叶符”,具有邪不近身,祟不敢扰的功能,出门之后鬼魅见了望而生畏,统统避开,可以确保一路平安。所以,通过“折柳”道离别之情。说离别之痛,诉相思之苦,发平安之愿成为重要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42826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8月18日
下一篇 2024年8月18日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