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按“二、象辞破解”)三、卦辞破解
卦辞曰:咸:亨,利贞,取女吉。
释字(词)
取女
“取”是“娶”的古字,即初文,“取女”今写作“娶女”。《易》中出现的类似的词有“纳妇”、“归妹”、“女归”、“女妻”、“婚媾”等。《说文》:“(女),妇人也。”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未婚曰女,已婚曰妇。古代女子出嫁曰“归”,男人娶妻曰“取”,男人纳妾曰“纳”。
释义
《咸卦》是由《否卦》变化而来的,天时为酉。酉时代表一年当中的仲秋之月,当其时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生,但万物所养育的下一代则进入成熟期。新一代的候鸟已能跟随父母展趐南归,草木的子实也纷纷脱离母体,四处安家。于人而言,父母已过中年,下一代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咸卦》上兑下艮,“兑为少女”、“艮为少男”;少女在上,少男在下,为少男追求、取悦少女之象。少男少女之间这种相互倾慕的情感是上天赋予的最自然的情感,其中不掺杂任何功利的因素,是为“无心之感”,故曰“咸”。“咸”这种无心之感,是男女之道的基础,没有这种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朴素情感,婚姻便失去了情感的基础。故咸则情感通也,故曰“亨”。亨者,通达也,这里指男女之情通达。异性之间的这种情感适宜长久保持,故曰“利贞”。利贞者,宜持久也。咸则男女有了情感的基础,乃婚姻 之基也,故曰“娶女吉”。
《咸卦》讲男女之道,“咸”为男女之情也。婚姻当以感情为基础,看来这是古今公认的道理。在现代社会里,法院判断离婚,依据就是看夫妻双方感情是否破裂,道理就在这里。男女之道,重在感情,以感情为基础,则婚姻幸福,所谓“天作之合”,没有感情为基础,则婚姻是很痛苦的,这样,婚姻反成了爱情的坟墓。以政治、金钱为目的的婚姻,就过多地掺杂了人为的因素,如果其中没有感情成分,那这样的婚姻注定是痛苦的。在现实生活中,不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比比皆是,因此演绎出多少爱恨情仇的人间闹剧。正因为如此,“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成为千古颂扬的美事。
四、彖传破解
彖传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释字(词)
相与
指相互交结,交往,指关系密切。
释义
本《彖传》共分四句来解释卦辞。
第一句“‘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这一句解释卦辞中的卦名――咸。《咸卦》上兑下艮,“兑为少女”、“艮为少男”,少男在下,少女在上,这是男孩追求、取悦女孩之象。“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少男少女之间相互倾慕,互怀好感,这是一种上天赋予人类的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故曰“感也”。由于这种情感是天赋的、本能的、自然的,其中并不掺杂人为的功利思想,是一种无心之感,故卦名曰“咸”。咸者,无心之感也。从卦变角度讲,《咸卦》是由《否卦》变化而来的,《否卦》上九刚爻下而六三柔爻上,互换其位,遂成《咸卦》,故曰“柔上而刚下”。《否卦》本为“天地不交”、“上下不交”之卦,刚在上而柔在下,卦变为《咸卦》后,《咸卦》上六和九三为正应关系,阴阳之气相感应而上下相与,遂成少男在下,少女在上之象,以成男女之道,故曰“二气感应以相与”。“二气感应以相与”这是一种自然的感应,属无心之感,故谓之“咸”。
第二句“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这一句解释卦辞“亨、利贞、取女吉”。《咸卦》上兑下艮,“兑为说”、“艮为止”,故曰“止而说”,这里“说”通“悦”,欢喜的意思;又“兑为少女”、“艮为少男”,少男在下,少女在上,故曰“男下女”。“男下女”是男孩追求女孩之象,“止而说”是男女恋爱时的表现。“止”取象于艮,指适时,《艮卦·彖传》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止而说”就是说适时和喜悦,这是男女恋爱的两个条件。“止而说,男下女”就是说男孩放低身段,适时地追求和取悦少女。“止而说,男下女”这就是男女之道,循其道而行,则男女之情通达,故曰“亨”;循其道而行,则男女之情可久,故曰“利贞”;循其道而行,则有利于婚姻,是婚姻美满幸福的基础,故曰“取女吉也”。
第三句“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这一句把男女之道推而广之,普及于天地万物和圣人治国平天下。男女之道重在以感情为基础,两情相悦,天地万物和治国平天下又何尝不是如此?顺其自然,两厢情愿则无事不成,无事不谐。万物化生乃感天地之情,圣人平天下乃顺应民心。
第四句“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一句是上一句的补充说明,并引申出观其感则见其情的命题。万物皆有情,其所钟情,则有所感;观其所感,则其情现矣。少男少女情窦初开,观其所感,足见其情。唐·李商隐《无题》中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句子。原来彩凤孔雀之类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是展开美丽的双翼,所谓“孔雀开屏”。而少男少女们则心有灵犀,一个暗送的“秋波”或脸上飞起的一朵红云,就会隔空传物般地把心中的爱情点破。《咸卦》“止而悦,男下女”,少男自甘居下,适时而求,观其所感,则其求爱之情可现矣;少女在上而喜悦,观其所感,则其心有所属之情可现矣。万事万物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