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谷雨节气来临,你会蓦然发现,晚春的池塘,多了各种漂浮的绿色。这是因为晚春临近夏天,空气温暖湿润,土地膏腴,连各种水体都升温,适合各种小的浮游草本的生长。
这些小草本,有的是藻类,有的是水生植物,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成长,是鱼类,小动物类的春天美食。
那么上古,这些漂浮的植物,也没有更详细的分类,大致都叫做苹,蘩,荇。后来人们多用萍来通称。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有”萍始生“,后来被列入晚春谷雨的三候之首,一直沿用。
为什么先秦之人这么注重”萍始生“呢?
这是因为,这种水生植物,因其鲜美易得,曾经是上古人类重要的春天食物的来源之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 《小雅·鹿鸣》
回到上古,那时北方的气候温润,类似长江流域,被大面积森林覆盖,多有水泽。虽然农业的耕作早已经进行,但是生产力低下,人们还是以来山野自然的产出,获得食物补充。
鹿多经常生活在温带森林,性子机敏柔顺。在上古视为吉利,长寿的象征。
晚春它们出没在沼泽边,寻找水源和嫩草,此时最喜欢吃的水生植物,就是其中一种萍草。
善于观察的先民,尝百草,自然不会错过,小鹿爱吃的萍。
果然是鲜美。于是这种萍,因为生存短暂,不是处处有之,就作为祭祀祖先和款待客人的高贵食材。
当鹿在春天鸣叫,快乐吃着萍草的时候,我也迎来了尊贵的客人,来,献上此地最可口的萍。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诗经《采苹》
当然,已经不能确切地知道,上古的萍,到底是水生植物的哪一种。但显然,那时候人们特指的萍,一定是水生植物中最鲜美的。
《左传》∶苹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先秦以及周朝礼仪《 礼记·昏义 》里说,古代的女子出嫁前三月,要采集水中的苹草,献给自己的祖先,祈求他们的庇护保佑,而后完成婚嫁。
诗经采苹,则是写的这样一位女子,在山林溪流边采集萍草,用祭祀的食具装着,在宗庙里虔诚祭祀和祈福。
当然现在人有很多联想,比如,是不是萍草很鲜美?是不是此时的萍代表着最茁壮旺盛的生育?是不是萍代表着女性漂流不定的宿命,请求祖先的保佑?
或者,都有。
但是很显然,随着气候的急剧变化,北方的沼泽干涸,战乱增多,这种古代的仪式也就渐渐式微。
经过了春秋战国的分裂,汉朝统一,伴随着生产力的发达,农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便利,人们可以选择的食品更多。相对干燥的北方,已经没有大面积的湿地沼泽,萍的食用在北方淡化,但是在南方,晚春的水生植物仍旧是鲜美的时令食品。
汉朝的萍,已经指浮萍。西汉 · 王褒”窃哀兮浮萍,汎淫兮无根。“他恰恰写的季春的水中的浮萍,来表达他自己漂泊的悲伤。
漂泊的悲伤也不是他一个人的。
汉末,大时代的混乱之,是各类人,各种人生在不安定中前行。浮萍被带入浓厚的不安定和飘离感,这是个人的真实体验。
”有草生碧(bi)池,无根绿水上。
脆弱恶风波,危微苦惊浪。“北魏至东魏 · 冯元兴《浮萍诗 》
冯元兴家世清寒,依托北魏权臣元乂,元乂后来被赐死,对于冯元兴来讲,能从斗争失败的一方全身而退,已经是万幸,但是不免有人生如寄之感。
那青色的浮萍,生在晚春的池塘中,没有扎进泥土的深深根基,何等脆弱。
一旦风波起,那渺小的生命,在惊涛骇浪之间,随时倾覆完蛋。
身世浮萍,实际是每个人在不安定中的共同感觉。
”泛泛绿池,中有浮萍。
寄身流波,随风靡倾“。曹丕《秋胡行》
连带后来成为魏文帝的曹丕,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
那碧波荡漾的湖水当中,有浮萍生长。
它们的生命在流逝的水上,一场风来,就会翻卷漂浮啊。
但是浮萍真的那么脆弱吗?
”兰生已匝苑,萍开欲半池。
轻风摇杂花,细雨乱丛枝。“南齐 · 王俭《春诗二首 其一》
浮萍是晚春绿色深浓的标志,青色的春天,从草里走向树梢,又走到池塘岸边的春草,最后落脚在池塘的水上,用浮萍的绿色覆盖水面,给水生的动物以庇护,给小动物以鲜嫩可口的食品。
那兰花已经开满庭院的晚春,浮萍也绵延到快半个池塘。
晚春的风摇着树木落花,晚春的雨落在翠绿的枝头。
一种立体的绿,没有水中的浮萍,这绿意就还不够深,不够浓。
”翻阶没细草,集水间疏萍。
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南齐 · 王融《咏池上梨花诗 》
都说浮萍飘荡,可是它也能够制造一种深春之美。
当晚春的梨花,落在小草上,落在池塘中,和梨花的白相伴的就是浮萍的绿。
空庭一树梨花雪,如果没有绿草和浮萍,是何等凄凉。
但是有了绿草和浮萍,就是一种安魂和安慰。
细小的浮萍,在此时有绝好的安抚落花春天的美。
那小小浮萍,推动落花,像是最宁静的安眠曲和挽歌。
后世林黛玉不喜欢流水葬落花,但是她不明白,还有一种比土葬更美的仪式,那就是浮萍缓缓相送,一种体面的唯美的送别。
谷雨节气,是晚春,有多少落花流水之感,但是浮萍替你挽尊。那飘在浮萍上的落花,仿佛是另一种生命游历的开始,因为还有浮萍相伴,陪你游遍,水中天。
”风翻乍青紫,浪起时疏密。
木欲叹无根,还惊能有实“。南梁 · 庾肩吾《赋得池萍诗 》
传说水中的浮萍是柳絮落在水中,长出来的。这个传说起自何时?
南北朝 《本草注》:萍即杨花所化,一叶经宿即生数叶,叶下有微须,即其根也。
源头在这里,然而同样是南北朝庾肩吾却观察仔细。
那浮萍风吹动的时候,翻出了紫色的背面,在风浪中浮游,被浪花打散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不要说浮萍无根,你去看看浮萍,它们有花,也有果实呀。
是的,许多人说浮萍无根,大约或者只是因为古人强调安定,以根在泥土根深叶茂为安定。而浮萍显然在水中,没有固定的根基,然而这不妨碍它们,以水为家,努力开花结果,延续后代。
它们也是最顽强坚韧的生命,死死生生,泰然于风浪风雨。
风起青萍之末,如何不是它们的力量,助力风之狂舞,冲向云霄?
这首南北朝的诗,打脸杨花化萍。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杨花柳絮沉入水中的晚春,浮萍生起,如何不是一种生命不停歇的转化之美?一种生生不息的幽歌,由浮萍推动,安抚人心。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从今留胜会,谁肯画兰亭。“ 唐 · 李群玉《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汎长沙东湖(一作张又新诗)》节录
谷雨节气浮萍生长,浮萍的作用对于晚春的水体重大,是水生动物的食品,遮蔽骄阳,净化水质。
岸上有五彩夭凤盘旋桐花,吸食花蜜,水中有游鱼,啃食浮萍,在浮萍间自有嬉戏。
大自然这样和谐而有活力,那一池绿水,蕴含多少生机。
”大江之水东西流,别有孤萍朝夕浮。
莫言此中长汎汎,终当结实触王舟。“唐 · 常衮《浮萍赋附歌》
那么大江中的随波逐流的浮萍,就那么可悲吗?
来看看这首大气慷慨的诗。
大江之水,东西奔流,有一只孤独的浮萍,日夜沉浮。
不要感叹这江流凶猛,行踪不定。
你只要努力在坚韧中完成自己,壮大自己,开花结果,总有一天,你会遇到好的缘分,被别人赏识。
那么这个浮萍典故是来自哪里呢?战国时期楚王渡江,看见江中有漂浮物,取来一看,这水上的植物,长者巨大的果实,他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浮萍的果实啊,这么大的果实,只有王者能遇见,能吃到。我没有想到孔子也会阿谀奉承,但是想想也有道理。
在上古,肯定是最大萍用以敬献周王。
虽然王室没落,能够获得大萍的自然不是普通人。这是天意霸权在楚。
唐朝这首浮萍诗,是乐观者的自励,都说江湖险恶,但是没有江湖就没有缘遇,在风浪里成长的浮萍,一定有机会,遇见新的缘分,新的知己,新的未来。
人在江湖漂,对未来的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春草秋风老此身,一瓢长醉任家贫。
醒来还爱浮萍草,漂寄官河不属人。“唐 · 刘商《醉后 》
凡事要从多面看,辩证看,浮萍固然让人有漂泊之感,但是你非萍,焉知萍之乐?
至少刘商却爱浮萍那种自由。随流飘荡,任意西东,不受制各种固定的规则。
刘商以是进士 及第。累官至员外郎兵部郎中,这也算是中层偏高的职位,且还有政务上的主动权,如此平稳的仕途,可望进入中产家庭,不挺好吗?但是他后来主动放弃了。
隐居后家庭清贫,喜欢作画,闲适于山水。
他不喜欢官场那些压力,也不在意自己的清贫,他就是要当一个自由的浮萍。
所以这首诗正面谈到了浮萍给予的那种自由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享受生命的漂流和过程。
张爱玲说,在没有人和人交接的地方,我感到生命的愉悦。
总有一类人,有着自己独特而笃定的心迹和人生轨迹,你非浮萍,怎么懂得浮萍的快乐?
”城曲村非远,春深草正薰。
池萍生谷雨,墙竹翳桑云。“清 · 厉鹗《 城曲 》节录
走出峥嵘的城市,去往旷野农村,晚春芳草深深,暖风袭来。
那池塘中的浮萍,在谷雨时节茂密生长,那绿色的竹林掩盖了远处青色的桑田。
晚春之美,至少在水泽当中,不能少清新绿意的浮萍,在荷叶长出水面之前,这些萍草占据着最后的春天,绿到让你觉得,春深夏好,森森森系。
也不用为浮萍的将来担心。在相对静止的池塘,浮萍以绿色圆满完成自己的一生,在大江风浪中,浮萍辗转,它们虽然漂泊,但是期待前方的未来,会有更好的遇见。
在时光无涯的水面上,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两个浮萍遇见了,也没有别的话说,哦,你也在这里?然后,笑了,多好的萍生。
是,一生最美谷雨天,有些邂逅,会永恒与三生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