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智梨
《大宋之变》叙述了北宋政治形态恶化的前因后果,通过文学层面、政治人物故事、事件演变等细节与史料,让读者一步步走近历史真实。
对重大历史事件如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赵老师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濮议之争可以说开了宰相和台谏之间相互攻讦的恶习,使得北宋政治风气严重受损。王安石变法与神宗共同造成了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王安石变法对宋朝的最大损害不在经济方面,而在政治文化方面,变法中种种排斥异己、破坏体制的做法导致了北宋士大夫集团的分裂和政治危机。赵老师在领读的时候表示她本人反对王安石追求高速的变法而倾向于司马光修复团结的保守主义改革。十六个月的“司马相业”,实际上最初的九个月司马光并无实权,而后七个月,司马光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太皇太后与台谏官夸大对立,鼓吹仇恨,与司马光修复团结的想法背道而驰,形象地体现了人间最是宽容难,北宋政治只能不断恶化。
书中对于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人物的刻画,也相当丰满。且可以说公正的评价了这两位重要人物,没有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王安石,强势,不善于与上级沟通,不够听话,急功近利,但是敢做敢想,有胆识,有手腕。司马光,一本正经的宋代大儒,道德至上。在执政时期,无队伍无手段无能力无经验,空有一腔热血。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鄙视司马光是很容易的事,他太顽固保守,太四平八稳,就连神宗也说他“方直而迂阔”,因而对司马光,神宗是敬重而不喜欢的。而我们在短短四十年间耳闻目睹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但是在那个时代,技术、市场等要素都没有成形,追求速度的改革不会轻易成功。
赵老师对历史人物有着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尤其是对于忠臣奸臣的说法存疑,现实政治中,不可能有纯粹的非黑即白,皇帝永远是正确的,臣下的忠奸却可以随着政治形势而发生变化。吴居厚的忠奸如何判定?他是能吏,因为他有超强的行政能力,他的理财高效,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搜刮民脂,但是行政能力本身似乎是没有道德指向的,且他在之后也成立了官营慈善机构——将理院。章惇呢?极致骄傲极致自律,极致能干,但是缺乏包容大度的胸怀。王安石方针下培养的官僚,都好像只是工具化的官僚,而不能成为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