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有这么一个仿佛世外桃源的高原村落——来古村。那里的自然风光,那里的藏族语言,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对于我是那么的陌生,仿佛它们存在于遥远的神秘的另一个世界;但它们又似乎离我很近,因为作者形象生动又细腻的语言,把这片藏族村落的风光描绘地仿佛近在眼前:巍峨的冰川,低垂的星空,草地的绿茵,悠闲的牛羊……,如画卷般展现出来,令人仿佛触手可及。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把与来古村村民交往和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细节饱含感情地写出来,可谓“于细微处见真情”。
此书作为纪实文学,没有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书中的故事并不乏味,这些文字汇成的故事如潺潺流过的小溪,安静地带给人愉悦和放松。读此书就像和作者对话,聆听她把她经历的人与事,把她当小学老师的故事娓娓道来,有意外的惊喜,也有生活的烦恼,有孩子们不懂“现代事物”造成的令人捧腹的有趣事例,也有国家冰川考察队为了取冰芯而长途跋涉的艰辛,当然最让人感动的也是全书重点刻画的是村民的善良,纯朴,坚韧,以及孩子们的善良,天真和顽强。
作者写的是发生在2012年的故事,在那样原始,封闭的村落里,村民的物质条件是非常落后的:供电先是靠微型水力发电,后来用太阳能发电,但遇上下雪天,就意味着缺电。自来水的使用特别有限,大多时候需要去远处挑水担水用,做饭一般靠烧柴火,煤气灶的使用很有限,没有网络,手机信号也不好……,所以一个月才能洗一次澡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甚至每晚的洗脸都可以省去。但对于这一切,村民似乎并不在意。他们没有体验过我们如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并不知道生活还可以有另一番样子,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失落。他们世代生活在那样的原始村落里,安于那片土地的供给。
孩子们(主要是小学生)都是“散养”,难免磕碰受伤流血,我记得书中讲到有一个孩子手上不知怎么有一道很深的伤口,伤口上面还沾满了黑乎乎的泥土污垢,以至于整只手上的血都变成了黑红色,但是作者在给他清创消毒时,他的手明明颤动了,但他却说不痛,一副没事儿的样子。换做是我,早就哇哇大哭了。我是一个对疼痛很敏感的人。
孩子们还帮助作者(他们叫的“莉莉老师”)整理打扫房间,很是照顾他们的老师。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莉莉老师的和蔼可亲相得益彰。读后感www.simayi.net全书里,有很多细节描写作者与孩子们的温馨的相处,亲切而自然。这让我回想起2018年的那个寒假,我曾在巴厘岛与乌布山区的孩子们短暂相处的过程,那样短暂的经历都让我感受到孩子纯真而善良的童心是那么的美好。
村民们经常给作者送牛奶,酸奶,土豆,白菜,酥油,风干牛肉,饼子,甚至柴火等,因为“莉莉老师一个人在学校里教小孩,爸爸妈妈不在她身边,不能让她没有饭吃。”这大概是村民们朴素的处事原则和道理。书中还有很多能体现村民以及孩子们人性之美的细节。正是这样的真实才能打动人心。我想,经历了这些事情应该会让人有一种谦卑之感吧。这种谦卑感不可能来自我们拥有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是来源于对另一种文明的尊敬和对世代传承那样文明的人们的同理心。
全书中,作者对村民和孩子们的行为的描述比较细致,这让我大概能推理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但有些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强巴次林的妈妈带着强巴次林离开学校时,把作者给她套上的新外套脱下来,放在怀里抱着走,她是舍不得穿吗?还有一些其他的行为我也不甚理解,作者也未加解释,不过,这样反而还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