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乐拉面
在阅读领域,斋藤孝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日本作者,围绕阅读出了好几本书,除了这本以外,还出版过《深阅读》《阅读的力量》等畅销书,出书对他来说好像就如吃饭睡觉一般简单,几乎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他的新书面市。这么强的写作能力和他超强的阅读能力想必是密不可分的。
这本书名为《超级阅读术》,听上去好像是一本讲快速阅读的书,但实际上快速阅读只是整本书的一个章节,其他部分还论述了为什么这个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还需要读书,为什么要确立读书这种生活方式,以及和快速阅读同样重要的精读,还涉及了选书和输出方面的内容。
对于读书的理由,作者的观点并没有太多惊人之处,但贵在全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实不是不用读书,而是更加应该读书。这种感觉有点像随着电视的出现,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当尺寸越来越大的电视屏幕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时候,人们反倒更想去影院感受电影带来的震撼。
当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刚到来时,书籍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有太多信息、游戏、视频和读书竞争时间。但是随着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驳杂,经过重重审读、加工方能面试的图书反倒成了知识最有保障的载体,用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的话说,每一本书都是人类的一个共识。
书籍的内容的系统性、可靠性和深度是其最大优势,但读书的益处并不仅仅限于此。本书从各个角度论述了读书对于大脑的影响,比如说相比于人们喜闻乐见的视频,其实阅读这件事对于大脑认知的训练是无可替代的。正式因为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需要主动理解文字的含义,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帮大脑在“健身”,而视频这种被动的媒介,虽然知识吸收效率会高一些,形式更加生动,但是对于大脑的锻炼却与书无法相比。
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当你狂K了几个小时的书后,你的大脑会像过载的CPU一样发热,也会像做过力量训练的肌肉一样燃烧,虽然这种感受并不好受,似乎也在杀死大量脑细胞,但是你的大脑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扎扎实实的锻炼。
除此之外,读书还能培养一个人的纵向思考能力。
社交媒体时代,无论是各种为了方便转发的公众号文章和新闻,或者与朋友聊天闲扯,其实接触到的都是一种横向信息,缺乏对于一个问题真正的思考。虽然网络上也不乏一些深度长文,但是能坚持读到最后的人相对比较少,因为手机存在太多的干扰。
培养纵向思考能力更好的方法是通过阅读书本上有体系、有深度的内容。如果打个比方,互联网个更像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凹槽,面积虽然大,但是很浅;而书籍却像是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洞穴,虽然走进去令人望而却步,但是里面却藏着前人留下的宝藏。
作者还建议通过阅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里面包含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个系统本身就会非常富有活力。
速读和精读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两章,相信买书的人基本上都是冲着速读的技巧来的。本书和强调“只看一部分”“训练眼动速读”的速度类图书不同,本书提出的是一些关于阅读的思路。
如果非要从这本关于阅读的林林种种的论述中,找到最有含金量的部分,我认为就是在将速度过程中提到的两个原则:其一是设定阅读目标,其二是设定阅读时间。
“设定阅读目标”这个原则听上去平平无奇,但是却是一个十分隐蔽但令人醍醐灌顶的建议。大多数时候,我们阅读一本书其实是不会设定目标的(或许考试用书、字典除外),都是拿起来直接读,有的人比较有技巧,可能会先阅读封面和目录,掌握整本书的核心架构和观点。如果说非有什么目的,就是我们想读这本书而已,并不会像考试复习或者查字典那样,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索引。
之所以大部人会大脑一片空白地面对某本书,本质上与我们对于阅读这件事的固有印象有关。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是用来享受的,用来与先人对话的,读后感www.simayi.net应该一遍泡茶一遍慢慢品味,怎么能匆匆忙忙地翻看呢?这其实是对于“书”的种类不甚了解的人常见的误区。其实,并不是所有书都需要用同一种方法来阅读的。阅读大体来讲分为精读与泛读,有些书,特别是知识类致用类的书,用泛读把握整体思想,在对重要的章节进行精读是更为经济有效的阅读方式。
书中,作者建议读者在读一本知识类的书籍时,在脑海中设定一个“我要为别人讲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的目标来阅读本书。有了这个预设的指令,大脑就会主动搜索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每一页哪怕只停留不到一分钟,也有非常高的吸收效率。而设定时间更是加快了大脑的紧迫感,大脑不断释放自己的认知潜能,快速活动,拼命吸收书中的内容。这种阅读方式前期有点耗费脑力,但是阅读速度确实非常快,而是熟能生巧,熟练了之后,大脑既不会特别累,速度也很快。
读者还强调“要以输出为目标进行输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输出倒逼输入”。但这本书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书中并没有过分强调写作这种“输出模式”,而是更加强调广义的输出,比如和别人聊天,比如带入发言和提问,比如丰富自己在交谈中的词汇和语言,比如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创造力等等。
换句话说,这本书其实更加强调“功利性地读书”,或者说“有目的地读书”,先明确读书的目标,然后再开始读。打破无意识状态的阅读,要主动去从书中搜索能满足自己阅读目的信息。这也是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地方。
我们常常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比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去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但其实并没有预设任何的目的。如果能在阅读之前,在阅读这个动作开始之前,提前设定的一个目标,比如“这篇文章如果我来写会怎么写”,然后在闹脑海中构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再开始阅读,并与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对比。这样自己构思的差距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