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秋色浓》读后感500字!
作者:凉埃
记得中学政治课本上,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论述,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研究生的政治课,又把佛教的“相由心生”也归于主观唯心主义。本文不进行哲学上的辩论,只是从佛教和心学都在日本大受欢迎可见,日本确是这种世界观的乐土。
残荷作为意向展现物哀之意并不鲜见(但是其实这幅图附近并无与残荷有关的句子)
心中先有情绪,视物就会带有情绪色彩,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纵览本书四卷,大部分意向都能体现出哀伤的色彩,也许是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作者在导言中说,“哀”是日本传统诗歌的主要审美手段之一。虽然有一些作品的“哀”体现的是赞叹、喜悦的情绪,但仍透着低回的情绪,这种气质大概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或者“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哀惋叹惜是同出一壑的。
以蝉为例,既有“垂緌饮清露…居高声自远”的高洁,也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哀伤。
伤春悲秋是常见的情绪,《春》、《秋》卷中哀婉情绪比较突出是易于理解的,但《夏》卷中类似夏夜芳草碧、松树、荷叶、菖蒲花、初夏草木绿等相对积极明快的意向,情绪落脚点还是在“哀”上,和我们固有形成的意趣映射还是有较大差异的,挖掘发现这些差异也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