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裁判!
这本书两天读完,39.5万字,20个故事,越读越难受,一个个鲜活生命都在抱怨着变革带来的苦闷、痛苦。他们本不该把全部精力放在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上,他们很多人有着良好的教育和对生活的追求,但现实却让他们一次次低下头。
其中有两个人的故事让人揪心。
一个是齐梅良·哈布罗维奇·吉纳托夫,鞑靼族,布列斯特要塞的英雄保卫者之一。1941年6月22日清晨,在布列斯特要塞率先抵抗住了希特勒军队的进攻。77岁的吉纳托夫最后一次来布列斯特是在1992年9月,一切都一如既往:他会见了前线的老战友们,在要塞中徜徉良久。当然,他发现游客数量在明显减少。因为已经进入了另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时尚就是抹黑我们的苏维埃的历史和她的英雄们。
他选择了卧轨自杀来面对这个时代,他在遗书中写到:如果我那时在战争中受伤而死,我会知道我是为祖国而牺牲。可是现在,我像狗一样生活。就这样写在我的坟墓上吧,不要以为我是疯子······我宁可站着死去,也不愿意跪着去乞求可悲的补贴,苟延残喘。我不能伸着乞求的手走进坟墓!
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似乎是他想在车站找个休息的地方,但却被人撵了出来,因为那是商务贵宾厅。他怎么看也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虽然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另一个是马利克娃的故事,和母亲不断流浪,居无定所,像一条狗一样被各种人驱逐,生活的希望一点点被吹灭,母亲最后选择了自杀。而侮辱和欺负过她们的人过得富足体面的生活。
这次国家巨变,也让人群分成三种人:一种逃离到他国,扔掉了一切,和过去彻底隔离;一种转变思想,继续在国内默默活着,寻找可以寻租的空间;最后一种思想拒绝变化,但不得不面对经济上的被边缘化,活的特别痛苦。
看看现在俄罗斯的2018年的GDP为1.66万亿美元,是世界第11大经济体,但广东省的GDP也有1.47万亿美元,已经和俄罗斯差不多了。
有人怀念过去,祈祷那场巨变不应该出现,那苏俄依然是旗帜飘扬,腰杆子很硬的大国。可这仿佛是围城,没有变的希望变,变了的又想不变。
书里面的普通民众是每次变革被碾压的群体,有的时候被做成药引子,用过后就成了药渣。读起来让人后背发凉,因为类似的故事还在上演,演员在变化,但剧本都一样。
我们沉醉在二手爱情,听着二手玫瑰,忘记了我们所处的二手时代,仿佛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掌控者,确看不见背后那可以一手掌握的黑色幕布。
时间是一个裁判,每个故事都会多个版本,需要时间来判定故事的好与坏。
我们能等来一个好故事吗?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