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图书的纪念!
本书记录了图书在二战期间发挥的作用:二战期间德国禁书,法国英国都迅速倒在了思想战之下,美国在这一事态下,开展“胜利图书运动”而捐书,到之后成立国防图书协会印刷军供版图书。图书为二战的军人们提供了莫大的慰藉,有许多从来未想象过自己会读书的人,在战场中以读书为最大娱乐,而在离开战场后又继续从图书中获得力量。
全书讲述的时间跨度大约是1942至1950年左右,主要集中在二战期间,以及战后协会继续出版小册子引导美国退伍士兵回归社会。作者细致的描绘了在二战中,书籍是如何减轻身体在战场上受到的伤痛、给予治愈情感和心理伤疤力量。
这个译本感觉上可能有些不太靠谱——原书英文副标题是“the stories that help us win world war II”,或许翻译为《图书帮助我们赢得二战的故事》会更合适,而目前的译本副标是《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两者的尺度还是挺不一样的。或许中译本为用标题赢得关注的尝试?不得而知。
此书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参与协会出版商收到的军人信件,甚至作者本身之所以写下这本书,也是因为在某次参考材料中意外看到军人的信件而深受感动,因此是几乎一边倒的对出版商的赞誉(除了小部分无伤大雅的批评),或许会影响客观性。
但是不管怎样,书中对于德国如何焚书以及以《我的大学》和电台来进行思想战,美国士兵在战争中渴求图书、疯狂阅读的描述还是让人非常印象深刻的。读后感www.simayi.net在太平洋的小岛上,“你把书扔进垃圾桶里,就像殴打你的祖母一样令人难以容忍”。另外是一位海军士兵,说起他沿途的遭遇,他在尸体中看到了一位二十岁补充兵员,他的裤子后袋中掉出一本军供版图书《年轻、快乐的心》,已经被翻得很破损了,显然那位军士一直在阅读。
普遍具有十年左右学校经历的大兵们在炮火间隙、漫长的等待时光中如饥似渴的阅读,也奠定了他们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能在战争结束后接受政府补偿金去上大学或者转行工作,甚至因其勤奋,提高了大学的平均成绩,一度招来普通学生的嫉妒与愤怒。
想起当时中国的状况,不禁令人非常羡慕,当我们还在用着不识字的甚至未成年的青壮士兵御敌时,当我国当时的主力军队的心理需要基本不被关注时,美国已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自觉专门成立出版委员会和各种募捐机构,为前线大批量输送图书,民间募集1000万册,政府采购1.2亿,专门进行纸张、板式、选题的设计,生产大量“军供版”图书,只为了把阅读带到战场上,对抗法西斯的焚书。
看本书时,刚刚看完讲未来世界人们是如何被垃圾信息填充而放弃自由阅读和思考的《华氏451》,有种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感觉。现今在电视、电影等娱乐信息爆炸的数码时代里生活的我们,也应该被提醒,图书曾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而有力的角色。
正如当时罗斯福总统的话——人会死,但图书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