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这本书每天一点点的看,缓慢而艰难,说真的是云里雾里的,就看着不停换着名人的名字证明深度工作有多好。但现在回头来看,这简直是学术论文,思路清晰,论据充足,对深度工作定义、好处、方式、取得成就以及深度工作的小技巧,太实用了。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心致志的高效工作算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的反义就是浮浅工作,热衷于简单忙碌及时的假象之中。很多人靠深度工作取得成功,比如锁自己在房间里长时间学习到了复杂的技能,比如远离纷扰写出一本书,比如花钱住酒店保证自己的输出。而现在深度工作越来越少,浮浅工作占据上风。知识工作者深度工作的价值难以衡量,马上回复领导的信息,感觉比你写论文更重要;人们认为互联网的发展都是好的,不加筛选的接受;浮浅工作表面带来的社会需求感,制造的忙碌感让人迷失,就连发朋友圈点赞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都作了说明。我对深度工作能带来的好处完全相信,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深度工作带来的那种进入状态全身心的感觉。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好多帮助深度工作的小技巧。其中最神奇、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如何快速的记住一副牌、有成果冥想。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晒着太阳慢慢的读书,突然觉得读懂了这本的神奇。那天读的就是如何快速的记住一副52张的牌(我觉得这么神奇的事情被老公嘲笑了,他觉得对于斗地主没有什么好处)。我尝试过他上面的方法,将你熟悉的一个地方按照一个顺序在脑海里过几遍,然后给每个数字一个特殊的形象,比如1是直立的人,然后随机的数字出现,在将数字在顺序的位置上编一个情节,走两遍你就能轻松记住一组随机的顺序。我自减难度的记住了1-10的一组随机顺序。
哇塞,突然觉得自己在大脑里做这种游戏,太好玩了,根本希望人打扰。后来我将这个编情节的方法运用到跳舞的记动作之中,我就成了动作记得最熟,也最赶的人了,哈哈哈哈。还有一个技巧也很神奇,作者叫做有成果的冥想,和很多控制注意力,锻炼专注都是异曲同工之妙,这个还说的更清楚。就是我们再走路等车等的过程中可以做有成果冥想,要选择稍有难度的题材,做一步步的清晰思考,要注意大脑会为了避免耗能而在已知的条件中不停的旋转,让你理不出头绪,还会稍有不注意就将注意力飘散了,一定要不停的将注意力拉回来,强迫自己思考有难度的东西,围绕到得到成果来想。
作者就很喜欢思考写作的提纲。这真的是很棒,我跑步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都可以思考。比如这篇读后感也大致是边走边想出来的。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无疾而终的事情,读后感www.simayi.net就是想着想着就没有了下文,不知道想到啥去了。我跑步的时候可以想过年怎么过,教育孩子重点,这个星期怎么安排,太多题材了!一点都不枯燥,在脑海里不停的和自己交谈,多好玩呀!书中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目标明确。确定你追求的目标,就确定了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尽量不被其他事带偏。比如控制你看手机或者是查看邮件的时间,是规定哪些时间可以看,哪些时间不能看,坚决执行,增加你的控制感。就算是你等车排队等你看似无关紧要的时间拿来看手机消遣也不行,只能在该看的时间才能看,他会让你无法容忍无聊。还有把全天的时间安排满,每半个小时一个小格,虽然会有偏差,但你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摘录: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确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档你失去关注点,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
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
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市级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大脑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如果在你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的浏览几个小时网页,那么在一天结束时,你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更加轻松。
满足感很多时候不是来自放松,而是来自深度工作,将认知推向极限。每次写读后感,都想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