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责,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6分)
 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1分,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2分);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2分)。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2分),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案
A(不超过40字)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不超过40字)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答案:“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1.简述两位诗人作诗时的心情。(2分)
2.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诗题看,“近试”是临近考试之意;“张水部”是称张籍的官职:“酬” 为答谢。
B.“待晓堂前拜舅姑”是指新娘早晨拜见公婆。
C.“一曲菱歌敌万金”是喻指朱庆馀一定会金榜题名。
D.两首诗就近设喻、言此意彼;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3.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共同采用了哪种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4分)

阅读答案:
1.(2分)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考前所持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1分)张诗表现了对朱的欣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1分)
2. A (2分)
3.(4分)都采用了“比”的手法。(2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1分)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1分)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8454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3月12日 12:04
下一篇 2023年3月12日 12:04

相关推荐

  • 方苞《刘古塘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古塘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四年五月望后二日,兄子道希书至,告古塘之丧。昔余咸童,从先兄求友闾巷间,得古塘。其后之近邑,,/3故乡,客京师,学同而志相近者,复得数人,而惟古塘为本…

    2022年12月30日
    252
  •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

    2022年11月22日
    244
  • 杜常《题华清宫》阅读答案及赏析

    题华清宫 杜常 东别家山十六程,晓来和月到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入长杨②作雨声! [注释] ①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②长杨:汉代宫殿。 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

    2023年3月12日
    280
  • 苏轼《秦废封建》阅读答案及解析

    秦废封建 苏轼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曰:“周文、武…

    2022年12月30日
    236
  • 诗歌鉴赏之诗歌意象类题答题方法及步骤

     “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意象的分类: A、人物形…

    2023年4月11日
    270
  • 胠箧文言文翻译

    胠箧文言文翻译   导语:“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胠箧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胠箧文…

    2023年1月8日
    25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