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读后感1000字:
我喜欢冷静的人,但极端讨厌冷漠的人,我要的是冷静面孔下燃烧的炽热灵魂。——廖一梅
最近读了一本名字很投缘的书《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却突然忘记了到底读了一些什么,不确定是作者的创作灵感,还是作者对本身魂灵的剖解。最终那些感同身受,大概是因为作者写的文字恰好是我们心里世界另外一个自我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世界远比想象中的广阔,人与人认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认识自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意,吐槽着自己到了儿时羡慕的年纪,却没能成为儿时想成为的人。面对这种困惑,有的人遵从本性,在光怪陆离中磕磕碰碰寻找自己的路;而有的人选择改变本性,去适应社会准则。现代社会在不经意间把生活潜移默化变成制度,变成时尚,变成广告牌上的美丽画片,我们都曾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人,但最终我们已倦于叫喊。面对身体和灵魂的不匹配,我们不会去刨根问底,我们丢掉了自己四岁时怀疑一切的眼光。我们拒绝揭露真相,惧怕撕碎自己苦心经营的伪装,保护所有对幸福的“自我定义”,把自己关起来就像鸟笼子里的金丝雀,要说不同大概也就是笼子长得不同罢了。
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尝试掌控自己的平衡,试图不断地认识、了解、探索自我。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每当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就会有更多的诧异。哲学上有很多难题,譬如我是谁?意识的起源?我们是一种生来就有自我灵性的生物,对于外界的刺激能够不断做出主观意识的选择,还是我们本没有所谓的主观意识,所有的思维体系都不过是外界灌输的?就好比我们面对一个小孩子时,你会告诉他这是方,那是圆,此后他便以此去辨别方圆。但是,如果思维体系是灌输形成的,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里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还是会有不同的反应呢?我想应该还是因为我们在长大的路上见过不同的人、遇过不同的事、读过不同的书,慢慢的汇成了我们的成长阅历,最终形成了这世界上不同的个体。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变得成熟。虽然身边那些成熟而又充满智慧的人眼周都隐约的浮现了褶痕,稍笑得灿烂些就堆砌成了不容忽视的细纹,可我还是想要变得成熟。诚然,我渴望的并不是那一条条肌理清晰的皱纹。毕竟衰老是生之必然,那么我就应该让自己度过的都时间对得起自己。我羡慕那种岁月沉淀后的通透沉静,面对一切措手不及时的云淡风轻,我始终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做自己的决定,自信而笃定;担选择的结果,柔软而强大。
有人说,生活是连续的、线性的;而我觉得,生活中每一个点都是独立而完整的,是多维度的。毛主席曾说过,过程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每个人都像一个带着很多齿的独特的齿轮,我们会在与生活的咬合中感到自己的不完美,感到自己的缺憾和需要,挫败、尝试、改进,变得更好才是应该做的选择。
很喜欢简桢的一句话:人得赤心,亦得老成。赤心是为了与宇宙抵足同眠,老成则是为了与炎凉世情周转,愿我们能保持笨拙的赤心在成长的路上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