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者》读后感1000字:
最先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翻阅《如何阅读一本书》。于是百度了一下翻译者郝明义,才知道他是台湾出版业的大亨,而他所有的工作都是坐在轮椅上的完成,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
因为对这个人的兴趣,我去图书馆借阅了他写的《越读者》。翻阅之后,作者阅读量之丰富、心胸之宽广、见解之深刻,让我深深佩服,生平第一次有想买下这本书的冲动。
下面,我从媒介、智慧和体系三个关键词,谈一谈我的阅读心得。
1.媒介
作为出版界的达人,我原本以为作者应该对文字大肆吹捧吧。正好相反,作者很中立。作者认为,图像也好,文字也好,进入我们的大脑都是信息。作者既没有贬低电影、电视、网络的价值,也没有抬高文字书本的价值。所以我说郝明义是一位心胸宽广的阅读者。
这与我之前看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还有学校接受的传统教育大不相同。从前老师总是教育我们多看书,少看电视,看电视对学习不好,不利于构建你的抽象思维体系。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则是很从容的接纳新媒体,称是“无辜的网络”,“我对伴随网络时代而来的图像阅读、影音阅读、多媒体阅读等等,没有那么多担心。因为这不是人类没有过的经验,更不是人类不需要的经验,只是过去几千年被压抑后的释放而已。我们需要担心的,与其说是这些发展会不会破坏文字阅读、书籍阅读、不如说是如何让文字阅读与书籍阅读,配合这些既古老又新兴的多媒体阅读形式,一起产生更新的作用。”
是啊,文字也好,图像也好,只不过承载信息的媒介不同而已,自己肯接纳就好。作为接受信息的人类,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做好信息输入和输出,吸收营养,真的不必刻意在乎它是哪一种媒介,自己高兴舒服就好。
2.智慧
在书中,作者引用笛卡尔对智慧的理解,“指的并不是只是处事审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处理生活、保持健康和发明各种技能”,而“这种知识要能够做到这样,必须是从一些根本原因推出来……也就是本原。”“我思故我在,”“思”不是别的,是“怀疑”。“少读书或者不读书也能追求智慧的。”
我特别喜欢刘瑜的几句话:“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可能看问题很深刻,一个读书万卷的人可能分析问题狗屁不通。”
在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对某段历史很有研究,对某个科技前沿也很有谈资,哪怕是四大名著里谁是哪种花朵的代表也如数家珍。他们看起来很渊博。
但是,和他们深入交流以后,发现他们并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们可能是书呆子,在生活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毫无洞察力。
所以,智慧这个东西,和读书多少没有太大关系,作者建议少阅读一点。
3.体系
作者为什么把书名叫《越读者》,而不是《阅读者》呢,因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尤其在网络时代。”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书籍出版的倍数是以前的千万倍。网络的出现与发达,把知识架构切割与碎片化了。信息过剩,我们感觉什么都要学习,却好像又抓不住重点,什么都没有学习。
而在这个时候,作者提倡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这是一个人人都必须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时代,也是可以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时代。”有了知识体系,在阅读的丛林里开辟新的路径,我们才能探索完全陌生的知识领域,享受知识带给你的愉悦,而不是“他们身处富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作者: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