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春阳,照亮了阴霾天空;一帘春雨,洗涤了岁月风霜;一缕花香,芬芳了似水流年。
季节的画卷里,晕染着深深浅浅的春色;流年的诗笺上,记录着或浓或淡的情思。
“事如春梦了无痕,人间有味是清欢”,很喜欢苏轼笔下的春天,浪漫又温暖,治愈了自己,也治愈了无数读者。
无限春风来海上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写于1099年,也就是苏轼被贬海南的第三年。
当时的苏轼年过花甲,在平均寿命不长的古代,已是晚年,更何况海南岛还是人人谈之色变的流放之地,偏远落后。
然而苏轼却将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兴办教育,开启民智,还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的赞歌。
“春牛春杖”、‘春幡春胜’都是立春的习俗,前者是泥塑作品,有劝耕之意;后者是剪纸作品,有迎春之意。
上下两阕皆以习俗开头,充满乡土气息,正体现了词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而春风、桃花、杨花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光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整首词来看,以极其欢快的笔调,明丽的语言,写尽了海南的自然与人文风光,表现了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情怀,令人叹服。
一缕和风,吹散了冬日的阴霾;一树花开,掩埋了季节的萧瑟。
走过季节转角,与春重逢,与风相亲,与流年相守,与世事相安。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写于1084年,描写的是他与友人刘倩叔在泗州(位于安徽)同游南山的情景。
词的上半阕描写的是冬末春初的山中景色。
晓风细细,微雨斜斜,词作开头便渲染了一种微寒的环境氛围。
原本这样的天气并不讨喜,然而词人却在烟雨迷蒙中抓取到了“疏柳”这个充满生机的意象。
一个“媚”字写尽了早春的气象,同时表现了词人的喜悦之情。
接着下半阕描写的是在山中野餐的情景。
泛着乳白色泡沫的茶汤,搭配着鲜嫩青翠的春蔬,当真是妙极了。
游山玩水,品茗尝鲜,最后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便水到渠成。
苏轼写这首词的当年,离开了贬所黄州,探望了多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又与“宿敌”王安石达成了和解。
所以整首词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息,令人心驰神往。
春光明媚,风尘不扰,岁月无恙,落笔成诗。
静坐在季节的回廊里,煮一壶清茶,赏一树花开。
时光深处有诗意,随遇而安觅清欢。
事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这首七律写于1082年,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当时的他与好友潘大临、郭遘一起到城外寻春,想起去年也是这一天,他到岐亭拜访陈季常,潘、郭遘二人曾送他至女王城东禅院。
旧友重游故地,一时感慨万千,便有了这首诗。
虽是早春时节,然而城里却感受不到任何春意,所以词人便与友人骑着马,到郊外去寻春。
来这里游玩的人,都如春来秋去的大雁一样,依时而行,有迹可循;然而这世间的很多事却如春梦一般,了无痕迹,难以预料。
罢了,还是与友人到江边酒馆,喝上几杯当地人酿造的好酒,再看看野老温和灿烂的笑脸还有什么可烦恼挂念的呢?
豁达如苏轼,也有烦恼之时,但他总能自我排遣,正是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后人。
流年一纸殇,浮生一场梦。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一半春色以染心,一半诗意以从容,不负流年不负卿,如此便好。
我欲醉眠芳草
《西江月·顷在黄州》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首词同样写于1082年,当时词人骑着马儿在蕲水一带游玩,路过一酒家,便下马饮酒。
微醺后,又骑着马乘月而归。
途中经过一座溪桥,景色迷人,词人便停下马来,曲肱而枕,直至天明。
醒来后便写下了这首《西江月》,记录了他在桥上的所见所闻。
宽阔的河面上,波光粼粼,流水潺潺;广袤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淡淡的云彩。
醉眼惺忪的词人,摇摇晃晃地翻下了马,还来不及解下马鞍,便欲躺卧在那芳香迷人的草地上。
看着眼前如玉般晶莹剔透的一溪风月,词人忍不住叮嘱马儿:千万不要弄出动静,以免打碎了这美好的一幕。
过了不知多久,词人才解下马鞍,当作枕头,斜靠在绿杨桥,酣然入眠。
直到天明时分,一声杜宇惊醒了词人,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整首词来看,描绘了一个极其浪漫唯美的春夜,词人沉醉其中,物我两忘,令人神往。
抛却世俗杂念,淡忘人事烦恼,携一颗云水禅心,徜徉在花开花落的山水间。
走过四季风雨,且与春光共烂漫。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写于1076年,当时的词人在山东密州任职。
“超然台”本是密州城北的一旧亭台,苏轼到任的第二年便命人修葺,而后由苏轼的弟弟题名为“超然”。
那年暮春,苏轼在微雨中登上超然台,想到远方的亲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春光未老,微风细细,杨柳依依。
登上超然台,只见春水荡漾,春花烂漫,朦朦胧胧的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此时已是寒食过后,词人欲归不能归,心中难免惆怅。
但他毕竟是豁达的,马上便从那悲伤的情绪中挣脱出来。
既然注定无法回去,那么不如趁着春光尚好,烹茶煮酒,吟赏风月,珍惜当下,不负流年。
整首词虽隐隐流露出了淡淡的惆怅,但更多的还是表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情怀。
时光未老,风尘无恙,坐在岁月的檐下,煮一壶清茶,温两盏淡酒。
赏遍浩荡的春色,看淡流转的光阴。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负当下。
浮生遇上流年,是半纸光阴的清浅;春暖遇上花开,是一卷诗书的繁华。
剪一缕春的柔情,蘸一抹春的色彩,在季节的画卷里,泼墨一段似水年华。
走过岁月春秋,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解忧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