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孟子名人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1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名言警句大全分享: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2)仁者无敌。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1也。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2)1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50)1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51)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5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56)尽信书,不如无书。

扩展阅读:
 

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1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8864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3月19日 09:53
下一篇 2023年3月19日 09:53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