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读后感心得体会1500字: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古诗词三首》里的一首词,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从色彩丰富,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寄情山水,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
基于笔记式阅读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和课题建构,结合古诗词文本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上以批注、摘录、体会、搜集、图文等形式初步探索笔记式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学习最富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经典诗词,不能灌输知识,不可串讲诗意,更不可肢解文辞。所以本课教学将以诗画结合为抓手,以“不须归”为主线,以“想象”为突破,引导学生入请入境,诵读感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诗词及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读书笔记需要再预习和课后探究中完善,课堂的时间难免浅尝辄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学习“塞”“鳜”“箬”“笠”“蓑”等生字。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想象画面,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学习用古诗词阅读笔记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感悟词境,笔记诗词,
教学难点:
1.理解“不须归”,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尝试古诗文笔记式学习,积累笔记方法。
教学准备:课文纸,彩色粉笔,课件。
板块设计:
【课前交流】
师: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谁愿意为老师介绍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吗?谁取得?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个人,师板书(张志和)。你来猜猜他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师:这个名字可了不起呀,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想知道皇帝为什么给他取呢?(读文先读人)师:张志和三岁能读书,六岁时做文章,比七岁写鹅鹅鹅的骆宾王还小,十六岁就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1.导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的时光,来共读诗人张志和作品《渔歌子》,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指名读题,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一首诗呢,还是一首词?
2.解题:渔歌子,是一个词牌名。我们平时说“唐诗”“宋词”,其实“词”并不是到宋代才有,早在唐代,甚至更早人们就开始在诗的基础上创作“词牌”。·最初这首词却不叫渔歌子,他叫——渔父(课件出示)。猜一猜,会写什么?
3.初读:请大家拿出课文纸,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两遍,第一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读准确通顺;第二遍放开声音来读,做到字正腔圆。开始!
4.读准:“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等正音。并结合注释圈点勾画,理解意思。
5.节奏:谁能读出节奏和停顿,就更了不起了。指名: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
好的词就是一首好的歌,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学习笔记】圈点生字,标注节奏。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读得通顺”和“读出节奏”为主要目标,同时完成教学目标中“学习生字”的任务,对本词产生整体感悟。作者:紫衣沫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