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的人生——《我的晃荡的青春》读后感1500字:
2016年底,在澳洲南部的阿德莱德,作为留学僧的我偶然来到一个社区图书馆,不经意间遇到《我的晃荡的青春》。我很惊讶,这个不大的图书馆竟有2条中文书专柜,这本还是日文翻译来的。
晃荡的青春?有点意思,那几年我就在世界各地晃荡,从北京到海南,从广西到越南,后来在泰国教书两年,之后在澳洲念书。我遇到过很多年轻人,特别是来自欧洲的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不知道这个作者有什么有趣的经历,敢自称晃荡的青春。
我怀着一点疑惑,便借走这边绿皮书。午饭后的时间,我会拿出它来翻翻,常常不经意地边读边傻笑。客栈的朋友们好奇,问我看什么书,我说是一本很逗的自传。
这个东野圭武一定不是个好学生,从小就是差生,习惯了做差生,从三流小学、到三流中学,考了两次高考才进三流大学,平庸到不能再平庸。这反而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
我曾考了两次中考、两次高考,虽然最终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但是这一艰辛体验很深刻。所以,我特别能理解普通学生和差生的困惑和无奈。门还是太窄。我相信,绝大部分同学的智力都是没问题的。如果给予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都可以成才。注意,不少成龙成凤!
那时的东野君就是这样一个被耽误的孩子,上不了好学校,被家庭和学校公认为差生,不被抱以读书出人头地的希望。他一定是努力过的,一心想要读个好大学,当过班长,领导过射箭社团,这是一个多么励志的学习过程。按如今国内教育改革的理念,他是个好学生啊,可以被推荐至一流大学吧。
然而,上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教育只认考试成绩。这样优秀且努力的学生,如果没有高分再努力也白搭。这是不是和当下的中国教育很相似?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只认分数,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被筛除的对象。为了挤过那很窄很窄的门,现在可能只是门缝了,多少家长从娃娃抓起,3岁学编程、英语口语、培优、衔接、小升初…
这种现象本身就不正常,哪能人人读大学,个个读顶级大学。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是考试的料,更喜欢动手做事情。如果家长逼着这样的孩子去应试,读后感www.simayi.net多半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当然,更多的孩子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料,即使考上大学了,工作了,成家了,还是迷茫。连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都不知道,谈何理想抱负,谈何星辰大海?
也许,我们的社会发展还不足以给所有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所谓的现代化的教育。当下,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做的就是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机会。按时下流行的行话说,就是培养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包括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少年时的东野君写小说、参加体育比赛和研学旅行,足见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还关注过小学时的粮食浪费现象,感叹“报上说粮食短缺、政府鼓励民众节粮,而小学生们因食堂饭菜难吃而大量浪费粮食的现象”。
关于学生时代的恋爱,他也很坦率。就像先哲们说过的那样,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日常。《孟子》有云:食、色,性也。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青少年在校园里的相知相爱再正常不过。国内像我这样只敢暗恋同学的学生,应该不少吧。
很多人说恋爱会影响学习,这位没有过正经学生恋的东野同学的学习成绩也还算很稳定吧。稳定到连临大学毕业还害怕同年级校友看到自己成绩,招聘单位很满意他没有能力跳槽,自己都能一眼望到退休的日子。
可能正是因为东野君是位长期稳定的差生,长期不被重视而少有被学校和家长的束缚,一直在不断尝试而发现了内心,晃荡的青春成就了日后他的小说独树一帜,风靡世界。这样的成就绝不会是像工业品一样批量生产的高分生们所能实现的。如此来看,这自传有点悬疑小说的味道了。如果你喜欢东野圭吾,如果你关注青少年教育,这本书值得珍藏。它除了逗你开怀大笑,也能带来些独特的教育见解,让你少一些烦劳和困惑。不管个人学习还是培养孩子,读这本书都会有些助益。
2018年底,又是一个偶然,我来到一个漂亮的湖畔书店,和一帮书友们分享读这本书的感悟。和一帮年轻人们坐在二楼,望着屋外的远山近水,我想我的晃荡青春还在继续吧。作者: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