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1500字:
花了3个小时不到看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所以会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触点有2个:我最近的效能不是特别好。上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的原因,持续熬夜到2点,身体的疲倦导致整个人产出的下滑;
孟岩老师和张辉老师推荐了这本书。
很有趣的一点是,作者StephenR.Covey在开篇中提到:
我建议你改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有能复述。在阅读过程中,应有心理准备,预计在48小时内,与人分享或讨论读书心得。那么接下来就让我分享下我的读书心得吧。
习惯一:积极主动
问题分为3类: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间接控制的问题、无法控制的问题。
不论是能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实际上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一直关注「无法控制的问题」,继而滋生负面情绪,而最终连「可控制的问题」都没解决好。
Ken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我也时常跟别人说起:抱怨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用的。
习惯二:以终为始
我在看这一章时,一直回想起RayDalio的《Principles》。
富有责任感、忠于理实、自律、推迟满足感。坚守原则的过程可能会反复。但这是我前进的目标。
习惯三:要事第一
这一章是我收获非常大的一章。很多做时间管理的书籍都会根据重要性和优先级两个维度把事情区分为:
重要而紧急,重要而不紧急,不重要而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
我过去更多先关注「重要而紧急」,再是「重要而不紧急」,然后就发现我一直陷入源源不断「重要而紧急」事情中。
今天看到书中的一段话,算是找我我效能低的原因: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读后感m.simayi.net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预防式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让我受益颇深。对人不可以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用,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习惯四:双赢法则
这点是我一直坚守且认可的。
习惯五:知彼知己
坦白来说,这一章看得我头皮发麻。如果没读,我大概无法想象我的沟通能力有这么大问题。
书中提及4种自传式回应: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揣测别人的行为和冬季。
仔细反思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确实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此外,在表达中也要注意顺序:品德、感情、理性,即社交货币(书中的词是「情感账户」),移情能力,逻辑能力。
习惯六:统合综效
第一次看这章节的时候,我没有特别大的触动。写文章的时候,翻了一次,突然想起《Principles》里面提到的「真诚」与「透明」。
这也是实现「统合综效」的必要条件。
习惯七:不断更新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方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我觉得这里的翻译不是特别好,所以我换了四个词:体能、认知、智商、情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关注「认知升级」,却忽略「体能升级」。在17年和18年总结,我都提到关注「身体」。而最近由于熬夜工作带来的状态下滑,继而进入恶性循环,再次警醒我——重视产出和产能的平衡。
「偏科」是不行的。书中另外一个观点也挺迎合我近几年的观点:人生是螺旋式上升的。听起来很熟悉是吗?《Principles》提到的:痛苦+反思=进步,也是在讲同样的道理。
总结:前晚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到人生的追求是什么?我当时的回复是希望做一个效率高的人。看完书后,表述是错误的。我想成为一个高效能的人。这并不意味着我是以工作为重点的人,而是我会基于「原则」去过好我的生活和工作,不断刷新自己的界限。
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作者:郑阿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