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我把这篇读后感起名为我眼中的自然人,挺可惜的。舍不得删掉,便放在平台上了。
《爱弥儿》一书中,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什么叫做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当时心想启蒙思想家也就不过如此嘛!也会以自我为中心,也会以偏概全!就是凭着这样的心态,往下读了一章。
才懂得这本书为什么叫爱弥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燃人,以及一个合格的老师即卢梭本人,全篇通过一系列的设想及假设构成一个教育方法。我更想知道的是是否有人按照卢梭的全部方法创造出了一个自然人。我自知拙见,自知知识广博,所以我就其中完全赞成的几点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自然人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他是一个数字单位,一个绝对整体,只对自己或自己的同类负责。公民只是一个取决于分母的分数单位,其价值在于他与整体(即社会)的关系。一种好的社会制度懂得如何改变人的天性,为了给他相对存在而除去他的绝对存在,并把“我”运送到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只对这个整体很敏感。
书中例举了罗马将军马尔库斯·雷古鲁斯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被俘虏,然而他已经成为了迦太基人,且拥有相当的地位和财产。然而在迦太基人的一次战败后到罗马却拒绝外国人的身份坐在罗马元老院中,而当罗马元老们试图挽救他的生命时,他却愤怒的慷慨陈词,罗马必须战胜迦太基。最后他被迦太基人折磨致死。我很佩服他的勇气然而这种对于国家的愚衷却是卢梭不赞成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培养下一代新兴青年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教师和学校领导者们阻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未来的学生们受着高素质的教育,在父母的期望下变得能歌善舞。天性开朗活泼的他们,如果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和说教,必然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等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那些处于社会秩序之中的人把情感天性保持在首位的人,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为他一直处于矛盾中,总是在自己的愿望和自己的责任之间漂浮不定,它既不是自然人,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言行一致,热情满怀的走下去或许有一天会出现理想中的自然人或者公民。
(二)我们太过于通过表面现象判断幸福了。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幸福所在的地方,往往是它最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我们往往在不可能有幸福的地方寻找幸福。快活是非常不确定的一个表征,一个人快活并不一定就表明他很幸福。一个快活的人往往是一个不幸福的人,他只是在努力地欺骗他人,并转移他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生活在生活中,却不敢扪心自问,这是我们吗?带着一副面具,几乎从未做过自己,当我们被迫做回自己的时候,这生冷的面孔我们看着可会安心?曾经因为战争的影响,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一书中表现了自己的极度空虚,书中的他谄上媚下,故作小丑去求得他人的关注,可是结果呢!读后感www.simayi.net那一双仿佛能摄取人魂魄的眼睛吓住,仿佛懂得他所有的不堪一般。敏感的心乞求获得更多的关注,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在我看来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幸福的特征就是心灵的平静,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
人们得到一个幸福后,那么人们对同一个或同一类幸福的渴求度就会递减,当人们再次获得这个或这类时幸福时的幸福感就会逐渐递减,当达到足够多的N次时,渴求度会变为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当你实现一个愿望、达到一个目的、爱一个人、被人爱、一时的心情愉悦、快乐等等都属于幸福。幸福没有距离、没有标准,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心满意足时,就是幸福。知足常乐能使幸福保鲜。有人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长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三)对我自己而言,这根本不是我所关心的事情。但是对于我自己和我的同类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确实有个命运的主宰,而我们都是他的孩子,他要求我们对人公正、彼此相爱、对人善良仁慈、对所有人都要遵守我们的诺言,即使是对于我们的敌人。我们必须知道,今世的欢乐都是虚无,人有来世,在来世,上帝会对那些善良的人加以奖赏。
或许我可以理解为我们需要信仰,白岩松曾经说过我们要有信仰,而信仰的核心是敬畏。
科学越普及,信仰的东西就越少;经济的冲击力非常强大,市场经济的弥漫、现代性的兴起驱赶了‘宗教冲动力’,只剩下‘经济冲动力’。在现代社会中,原有的传统东西没有了,上帝也被祛魅了,人们无所畏惧了,这便形成了现代人的信仰危机。”所以,刚才我们说,经济、物质腾飞了,精神、信仰、道德堕落了。
正如一条大河两边的河堤,一边是“敬”,一边是“畏”,只要堤坝足够高,不管河流怎么波涛汹涌,都不会泛滥成灾。然而,30年来,现实的欲望之河肆虐泛滥,时常冲堤而过。重建信仰,这才是中国最大的命题。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另一点就是启蒙思想家所追求的追求现世的幸福,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究竟该怎样去把握其中的尺度,或许我从中思索的问题是我最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