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1000字:
一刷的时候怪翻译的版本不好,影响了阅读体验,所以二刷特意找了评价好的赵登荣、倪诚恩译本来读,在文字方面确实比一刷的体验好很多。然而,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读懂。
《荒原狼》是以一位精神病患者哈里·哈勒尔的自述,加上一个所谓房东亲戚视角的出版者序为内容的篇幅不算太长的小说。在出版者序中所描写的几个场景贯穿了全篇,在自述的部分这些场景多次出现,或许颇具象征意义?书中涉及的人物不多,人物之间的互动清晰明确,但正是这种生动的互动关系与作品本身所隐藏的人物之间的实际关系,使小说变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黑塞很擅长将一个完整的主体拆分成不同的个体,并通过个体间的互动来叙事,甚至借此阐述一些艰深的道理,比如他1922年的作品《悉达多》,又比如本篇作品《荒原狼》。在这种解构中登场的那些书中的人物,大多为一个主体的两面,甚至多面。
但在本篇中,这些本应相互独立的个体中,却又存在着一个一分为二的哈勒尔(主人公),他是一个拥有双重个性的独立却又分裂的个体,这种分裂时刻困扰着主人公,搅扰着他的生活,甚至严重的威胁到了他的生命——无时无刻不想要自杀。就在哈勒尔又一次遭遇了分裂的人格所带来的麻烦时,他遇到了赫尔米娜。小说从此刻开始,一步步走向高潮。
可以说主人公哈勒尔的自述,就仿佛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自洽的过程,这是一条自我认知的路,通过它便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这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人自洽的过程,是一代人自我认知的路,通过它重新审视旧的时代才有勇气面对新的未来。但这条路布满荆棘,稍不注意就会落入地狱。
这条认知之路,似乎并不仅只适合哈勒尔所处的时代,而是适合每一个历经变革的时代,就像在出版者序中写道的:
哈勒尔的一段话给我启发,使我懂得了这一点。有一次我们谈了所谓中世纪的种种残暴现象之后,他对我说:
这些残暴行为实际上并不残酷。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中世纪的人会非常厌恶,会感到比残酷、可怕、野蛮还更难忍受!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个习俗,每项传统都有自己的风格,都各有温柔与严峻,甜美与残暴两个方面,各自都认为某些苦难是理所当然的事,各自都容忍某些恶习。只有在两个时代交替,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交错的时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难,成了地狱。·如果一个古希腊罗马人不得不在中世纪生活,那他就会痛苦地憋死;同样,一个野蛮人生活在文明时代,也肯定会窒息而死。历史上有这样的时期,整整一代人陷入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两种生活方式之中,对他们来说,任何天然之理,任何道德,任何安全清白感都丧失殆尽。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尼采这样的天才早在三十年前就不得不忍受今天的痛苦——他当时孤零零一个人忍受着苦痛而不被人理解,今天已有成千上万人在忍受这种苦痛。
如今,变革似乎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每过十年,生活方式就似乎被刷新一次。每一个人仿佛不止陷落在两个时代中,而是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求存,跟上时代已经渐渐变成了生活的必须。
而《荒原狼》是黑塞送给当时的人们的生存手册,更是黑塞送给全人类的生存解读报告。作者:楼上的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