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活着——读《活着》有感800字:
余华,这个名字似乎听说过多次,但又隐隐约约,不曾读过他的作品,这本书隐隐约约也听过多次,但直至读完,才明白为何如此多次被人们提及。
查了资料才知这本书竟这么久了,1993年出版,距今有25个年头了,读时只觉得是在听身边的人讲的故事,在哪个年代拿出来看都不觉得有距离感。不知从哪里开始说,其实也很久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这本书不厚,人物也少的可怜,福贵,家珍,凤霞,二喜,几头羊,一头牛,区区几个小时便可读完,一个朴素的家庭,一段跌宕起伏的命运。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因为你读之后根本不想停下来,戏剧性的讲述充满转折,在你刚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欣慰时,巨大的打击便接踵而至,活着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其成为经典的品质。你说他是真实发生的又太过戏剧化,一时真真假假自在人心。
说他是故事,更不如说他是寓言。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评论道:“《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平静的诉说仿佛是一种解脱又或是麻木。
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主人公经历了大起大落,在青年时是富家公子,走路都不曾挨过地,由佣人背着,在败光了家里的一百多亩地后,宅子被债主收走,父母相继离开,由地主变成了仆人,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却因此躲过一劫,可能人生总是祸福相依,在文中多处皆可体现。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人们可能经常会想这个问题,我也会想,是因为追求财富,物质享受吗?是因为诸情牵绊,家庭爱情吗?是因为因果孽缘,仇夙执念吗?还是因为那些宏大的追求,又或类似是信仰,道德,传承之类崇高的寄托?作者: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