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燕丹: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
(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
(2)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用简练的语言欣赏本诗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荆轲双足跨开,站在易水边上,他神情坚毅,目光如炬,高举双拳,迎着寒风高歌(仰天长啸):“风萧萧兮易水寒……”心中迸发出无限的激愤,头发根根直竖起来……
(2)几百年过去了,易水依旧寒冷,作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诗人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3)题目为送,但无半言送别之情;三四句对比,用错觉表达出对荆轲的赞美和自己的激愤, “构思”即结构,行文思路。“昔时”与“今日”是明显的对比手法。

二: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参考答案
1、壮士——荆轲    此地——易水
2、水寒更能衬托出人的心寒,借水冷来表达人的心更加的凄凉。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寒字 更是表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参考译文
就在这易水河畔,荆轲作别燕国太子丹,前去刺杀秦王。悲歌响起,壮士们怒发冲冠。古时的悲歌之士已长逝,只留下这易水的波涛一如既往地深寒。

赏析: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
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9887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4月5日 13:18
下一篇 2023年4月5日 13:18

相关推荐

  • 《晏殊诚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殊诚实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

    2022年12月29日
    335
  • 蜃说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蜃说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宋)林景熙①   ①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②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

    2022年12月6日
    230
  • 文言文师说全篇知识点

    文言文师说全篇知识点   文言文师说全篇知识点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2023年1月11日
    224
  • 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石钟山记

    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石钟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3、始:至唐李渤始…

    2023年1月12日
    204
  • 《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陶侃⑴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⑵?”人云⑶:“行道所见,聊⑷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⑸,而戏贼⑹人稻…

    2023年1月9日
    323
  • 《新唐书·窦轨列传》“窦轨,性刚果有威”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去官归。高祖起兵,轨募众千余人迎谒长春宫。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稽胡贼五万掠宜春,诏轨讨之。次黄钦…

    2022年12月31日
    23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