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为什么这么匆忙?像是被时代的洪流驱赶着,裹挟着向前走,停不下脚步。没有大块时间沉下心来。手机上的推送文章,我总觉得好像隔着什么?心里燥燥的。
看什么书好呢?我总忘不了朱自清散文的感情细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在喧嚣纷繁的当下,经典散文能带给我心灵的宁静。于是我找来《乐得暂时忘记:朱自清的散文精选》。其中的文章,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种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举家迁至扬州。中国近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曾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本书围绕叙事抒情和写实议论两大主题,分为五辑:第1辑看过的景,行过的路,全在心上;第2辑人世间最美的想往是一家团圆;第3辑此生不能忘却的,是那些奇妙的人呐;
第4辑一个人,不能全靠谎言而活;第5辑不论怎么忙,生活中常有闲谈的乐趣。
本书甄选了朱自清50篇散文,一本书可以阅尽朱自清Z经典的散文名篇。
叶圣陶说:“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朱自清为什么受一代代读者追随?原因除了他的文章有深挚、素朴的情感底色,还有一大特点:叙事抒情,刻画生活细节,极具隽永之韵致。
例如: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歌声》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
这两句把大自然的风,用爱人的鼻息和母亲的手来比喻,带给我们真实的触觉感受,既形象又感同身受。
他听了中西交响音乐会,神迷心醉: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蓦然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
……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歌声》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读者眼中这一切都写活了,连不起眼的野花,都这么美,这么可爱。目之所及,鼻之所闻,耳之所听,肤之所感,皆是美好。让人读了感到是真美。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细腻的感觉,是因为他全身心地融入环境,天人合一,是所有的感官都在帮他感触,都在向他传达。
作者笔下的雨是这样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作者描写的瀑布是这样的: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作者传达给读者的雨和水花,可以说纤毫毕现。
以上是景物的描写,下面咱们再看看他人间真情的描写。
《儿女》一篇中“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斥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摸着旧疮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体现了一个父亲的自责与忏悔。
他当时5个孩子,自己和妻子在北京带着三个,阿九和转儿,跟着母亲在扬州。阿九背地抱怨说:“我知道爸爸欢喜小妹,不带我上北京去。”转儿用了生硬的扬州话,和那特别尖的小嗓子向着我喊:“我要到北京去。”
“这兄妹俩离开我原是常事,离开母亲虽也有过一回,这回可是太长了;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
孩子们的话,作者念念不忘,刻画得越淋漓尽致,越流露出一个父亲内心的自责与无奈。
“妻是一年来老放不下这两个,常常独自暗中流泪。”写出了一个母亲对远方儿女的牵挂与歉疚。
《给亡妇》一文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无不透露出妻子对儿女的辛苦付出,以及夫妻间的深情。
例如:“我瞧你的觉老没睡足。……但孩子跟着老妈子睡,你就没有放过心;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功夫一大就得过去看。”
中国有句老话:孩子的娘,耳朵长。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呢。这是天下母亲的缩影。
“家里来信说你待不住,常回娘家去,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暑假时带了一肚子主意回去。但见了面,看你一脸笑,也就拉倒了。……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我没有还你。”
让人感到话说完了,意犹未尽。
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乐得暂时忘记:朱自清散文精选》在叙述中刻画了生活的细节,在细节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文风素朴、清丽隽永、自然洗练。就是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我的感受只是冰山一角,您读了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它适合所有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