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读后感1000字:
利用三天做家务时听完了这本书。这本书颠覆了竞争的含义,商业领域里企业特别喜欢关注竞争对手(发现业界开始用“友商”来替代“竞争对手”或“竞争者”)的动向,通过“加法升级”或“乘法升级”来不断增加产品的功能,希望改善自己的“短板”而迎头赶上,结果就是所有企业的产品功能越来越趋同。他们关注竞争对手的结果大多是“模仿”、“补短板”,而不是尽可能地发挥和不断增强自我优势,拉开与“友商”的距离,做到与众不同的差异化。
本书只有两章和结语。第一章“群氓的竞争”详细叙述了现在产品差异化和产品升级的怪圈。看似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微小不同,并无实质上差别,几乎雷同,可谓大同无小异。之前某些品牌的产品升级是十年以上甚至几十年,而现在两三年甚至一年内就来个所谓的“升级”。第二章“不参与竞争”则提示商家忽视用户需求,拒绝迎合客户,反其道而行之,独树一帜。一般来说客户是上帝,恨不得满足客户所有的需求,但这些被过度满足的客户们,通过对他们的某些“不满足”反而变成了一种吸引。
书中通过对几个品牌成功案例的研究,告诉企业如何在“相同”中寻找“不同”。三种差异化营销策略:
(1)逆向战略品牌:利用逆向思维,在大家都追求同一个目标时,完全反着干。比如,宜家、IN-N-OUT汉堡包、捷蓝航空。
宜家的家具不能保证终身结实受用,他们提倡一生不该只使用一套家具,要更换;提倡客户自行搬运和组装家具,送货和组装家具都是收费的。
IN-N-OUT汉堡包,只有固定几种食品,唯有熟悉的老客户依靠口口相传才知道的秘密菜单,很多人开车几十里路就为一顿午餐。
(2)超越行业的品牌策略:忽视消费者对产品的一般期待,把重新定义的产品标准传递给消费者。极简搜索网站谷歌、太阳马戏团、金奇仕成长内裤。
金奇仕针对不再用纸尿布的孩子们推出了名称不叫纸尿布的成长内裤,继续留住了纸尿布的那些用户群,但实际作用类似纸尿裤。·他们抓住了家长们的心理,觉得两岁以上的孩子再用纸尿布有些“丢人”,而成长内裤正好规避掉家长们的这类担心,又让自己产品继续锁住用户,在成长内裤领域独领风骚很多年。
(3)敌意品牌策略:本质上就是玩“欲擒故纵”。比如红牛饮料、MiniCooper。
红牛创始人迪克·梅特舒兹有句名言:不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一个年迈的高中老师没有警告学生,红牛是有害的,甚至还是毒品,它就不会变得这么有吸引力;你爱买不爱;凡营销书籍里不提倡的做法红牛几乎都那样做了。
可是,发现很多营销或战略类管理书籍里的大多案例选择的企业,其产品几乎都是面对C端消费者的,鲜有产品针对B端用户的。也许是面对C端消费者数量足够多,也许是面对C端消费者的企业数据显而易见更容易调查和统计,也许我们所有人都属于C端消费者更容易理解…而这类面对B端用户的企业,无论在管理上还是人才结构上都是欠缺的,是最需要这类帮助的。而这类企业大多是支撑社会经济的根基产业——制造业或工业。面对C端消费者的营销或战略等管理却不见得适用,应该必定不适用面对B端用户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