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夜筝》阅读答案附赏析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1)简析两个“自”字的妙处?
(2)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3)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 范例。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2分)“自弹”,是信手弹来,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维妙维肖。(2分)
(2)作者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1分)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2分)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1分)
(3)“紫 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第 三句是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 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赏析:
这是一首写音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人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七绝同样绘出了音乐之美。“紫袖”、“ 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甚工。“紫袖红弦”不但点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表现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夜”。“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欢"的。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自己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10084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4月9日
下一篇 2023年4月9日

相关推荐

  •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2023年1月2日
    167
  •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译文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译文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

    2023年1月9日
    125
  • 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古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7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试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

    2023年4月12日
    95
  • 太宗试贿文言文翻译

    太宗试贿文言文翻译   导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宗试贿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

    2023年1月7日
    141
  •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这两句是说,日色西沉,孤独的城堡隐没在暮霭中;城头上栖满了归鸦,呀呀乱啼。日暮孤行,戴星侵雾,不胜寥落,语带感伤。 出自杜甫《发秦…

    2023年3月9日
    131
  •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022年11月28日
    9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