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亭留别
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注:①分携:即分手。②太素:古代对构成宇宙之物质的称谓,即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③元化: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犹言“造化”。
材料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1.王国维认为“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________(①无我②有我)之境。诗人在此句中着意渲染了水上景色的______________。
2.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请结合王国维的境界说,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① 无我 闲静悠远 2分
2、景:北风、雪、九山、寒波、白鸟、平林等。(高天远地一下子令人眼界大为开阔,眼前展现出无限清景。那天地万象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意,纷纷呈现出自己的千姿百态。北风雪飘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连绵的群山嵯峨高峻,压根儿翻不过去似的。颍水之年,微波涟漪,白鸟纷飞。回望送别的友人,但见平林漠漠,淡远如画。
用意: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诗人与大自然晤对,无意间触目兴怀,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水上之景在突兀峥嵘的山势映映衬下,更显闲静悠远。此时主体在较平静的心境中以直觉去观照外物,达到与客体交融无间的“无我之境”。然而“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大自然的终古如斯与生生不息反衬出“人”的躁急心态,牵于物欲的人就难免自叹弗如而心向往之了。诗的最后写他回望送别的友人,但见平林漠漠,淡远如画,一切的伤离别恨都消融于这淡远的景物之中,回归“无我之境”。通过大段的写景,诗人表现出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之情。
参考译文
老朋友又一次分别,临水停泊着归途的马车。
天地一片清朗,景物浑然一体。
北风呼啸,下了三天大雪,万物遵循其自然规律。
众山葱郁,高耸入云,冰雪覆盖山峰。
寒冷的河水波浪荡漾,白色的飞鸟悠然落下。
思归的人儿归心似箭,自然景物却如此从容。
对酒当高歌,长途跋涉足以令人悲伤感叹。
回望亭中送别的友人,看到平展的树林疏淡如画。
【译文二】
老朋友又一次分别,临水停泊着归途的马车。
天地一片清朗,景物浑然一体。(乾坤,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故以乾坤称天地。清眺,谓视野开阔,眺望时眼目清爽辽远。)
朔风吹过,大雪三日;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
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凌辱。
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
我归去的心情如此急迫,自然的景致却是如此闲淡有致。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悲从中来,仰天长叹。
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
【评品】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其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澹澹”在一些版本中亦写作“淡淡”)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被借作无我之境的例子。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代文学家。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