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谈禅说理诗

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闲适的心境也就明显地表露出来。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阔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在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虽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却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画面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10295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4月10日
下一篇 2023年4月10日

相关推荐

  • 逍遥游(节选)文言文翻译

    逍遥游(节选)文言文翻译   导语:《逍遥游》表达了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活动的观念,正是庄子自然观的体现。下面是这篇文言文的翻译,欢迎参考!   逍遥游(节选)   先秦:庄周 …

    2023年1月6日
    182
  • 文言文《州官放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州官放火 原文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③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⑤。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⑥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④于市曰:“…

    2022年12月30日
    272
  • 东坡全集叶嘉传文言文阅读

    东坡全集叶嘉传文言文阅读   原文: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

    2022年12月3日
    181
  • 《渔家傲》

    晁补之 渔家人言傲, 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 那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 熙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 不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 远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载, 藏去无复在。 至老…

    2023年5月15日
    121
  • 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

    高考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语:出,语人曰(告诉,动词)   2、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接近,动词)   3、与:孰…

    2023年1月11日
    163
  • 杀驼破瓮的文言文翻译

    杀驼破瓮的文言文翻译   杀驼破瓮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

    2023年1月8日
    25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