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爱自由,爱生活,有一种鸟是关不住,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花了好一段时间阅读完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蕴含在每一个黑色字符蠢蠢欲动的自由追求与熊培云先生对时事保持独立自我思考的能力都让人受益匪浅。
在第一章节面包与玫瑰,面包象征着一种物质保障或生活水平,而玫瑰更象征着一种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人不能因为没有面包就不去追求玫瑰。即使没有面包,我们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遵从自己的内心以此寻求精神上的玫瑰。如同书中所讲到的法兰西某小镇居民,在得知第二天将有军队入侵小镇战火将席卷整个小镇之后,人们依旧用鲜花装饰缀满了他们的家园。既然无法改变战火纷飞的事实,那么就让我们的精神活在卢浮花园。最终,法兰西小镇人民这样热爱生活的态度,让敌军感到这是一个无法征服无法俘虏的民族,惊叹敬佩的同时选择撤离,不去侵染这个这个对待生活乐观向上的民族。生活是可以选择的,无论大环境怎么样,我们都可以努力去创造,自由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小环境。
自救与自由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举例了许多种不同的自由。《条件即逆境》中,金鱼想要一个不用自己寻找食物的环境却被困在金鱼缸里。当我们以为获得了某种条件,却恰恰被这种条件束缚了。这启示我们,虽然生活中逆境无处不在,但是人是自由的,我们要学会利用条件,且不深陷于条件给我们带来的舒适安逸中,逃离所谓的条件即逆境 。
看完整本书后,心中有一种什么东西想要破笼而出,却又无法确切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干扰人性思考的因素接踵而来,使我们无从躲避。而我们常常都会被这种种干扰因素所束缚,或是外界社会的舆论,又或是来自人际交往的无力。而很多时候,在这些因素面前我们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屈服,一种顺从,而把自己的想法与欲望压抑了下来。长久以来,我们慢慢习惯着这样的模式,无形中心灵上多了一个透明的枷锁。我们开始对本暂时的屈服和顺从感到麻木。这个无形的枷锁,使我们的眼光变得狭隘,使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僵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定式,我们很有可能不会意识到,又或是无能去改变现状。所以我们应当明确自己的本性,努力去解放关在内心深处的自由,寻找真正的自我,做到真正的跟从本心。
讲到此处,脑海中一时初中时期沉迷一时的作家———三毛。最开始接触到这位灵魂女子是第一次偶然读到她所著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被书中那个放荡不羁不顾一切追寻自我,永远对生活充满美好和向往的”我”所深深吸引。无论是只因为在杂志上看了一眼撒哈拉沙漠而产生神往之情,就决定放下一切来到沙漠定居的勇气。又或是即使住在离小镇有几百公里的坟场区旁依旧乐此不疲,并不感到低人一截,并把小家打造成沙漠的卢浮宫的乐观。还是对待每个人时即便是野蛮粗鲁的撒哈人或是生来低贱的哑奴一家,都友好自然与其融为一家人的温暖。这个女子所做所为所述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我,好看的皮囊太多太多,真正认识自我并放荡不羁的灵魂又实在太少。这个女子连骨子都透出来的自由,令我深感敬佩。
书中熊培云先生对于当时时事政治的某些思考可能令人深感有理又或是某些观点使人无法苟同。无论是前者或者后者传递给我的都是如何独立自我思考,真实得表达自我,而不随大波主流的思考独立性。在当今时代,所有他者给予的媒体传递的都具有令人深疑的不可靠性,因为他们用自身主体来探索这个世界。但我们不应该当站在他人的观点屋檐下,而应该站在自身的双眼当中,我们要自身的去感受事件的可靠性,而非接受单一的说法。在这个时代,之所以新闻文学还有存在的空间,就是因为还有人独立去感受去阅读去行动,而不是草率的融入现实。
愿我们都能把心放在更高处的地方,伸手便能触及自由。我们终此一生,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待,而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