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落花,唯留不仅空枝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古时诗人总是钟情于春、夏之春意盎然、万物生长;秋冬之凛冽萧瑟、寂寞哀愁,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但今日,朱志良的《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却带领我走进别样的美。
书中仅用十讲向我徐徐道来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律。他将风花雪月、乐舞舟剑与当时文学、禅宗、卜卦结合在一起,体现一种古代文人想要追求的清心境界以及传统各种事物中独有的精巧清幽之美。
书中所描述的作画、写诗、题文的过程就如同一个设计被创造、被描绘的过程。
这些过程几乎都是关注生活中那些大街小巷中寻常的、随处可见的景象感受其中悠闲之态,体验着名胜古迹中的庄重之感,却又能看出其独特之处,其清幽、纯净的美。
随着书中的曲径,走入凝结着古人智慧结晶的各处园林和其中所挂书画,和风微过处,可见那石制的空山边,是高耸的成片的葱翠树木,矗立着的棵棵枯树在旁却更显特殊。
有人在其中尽情欣赏春中树木的翠色欲滴,它的富有生机,想到了它熬过严冬而不服输的精神,转念又想到自身,想让自己为栋梁,如这参天古木一般;却又有人看见枯树,枯树上枝桠参差,节节嶙峋,一边的生机旺盛与其对立的枯枝败叶形成丰富而强烈的对比,如同书中所写:“昭示着这世界生与灭的轮替。生成变坏一弹指,乃知造物初无物。”,万物交替,生灭同行,生长不息。
诗人、词人往往喜爱作诗画枯树,空山,冷泉,和风……做到“云山淡含烟,万影弄秋色。幽人期不来,空亭倚萝薜。”的境界――在寂静中体现活泼与生机,在静态中追求动态,达到“一朵野花、一棵枯树就是一个完足的世界,随不与他物关联,却又诉说着它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以对比之法,体现眼前、心中所见,做到窥见“永恒”――超越眼前所见的场景,感受心中所见所想的情景,去静心感受物与自然之间的关联;表达另一种潇洒,另一种心中所信的真实,体现于幽静中追求活泼的心态,在于生机中体会其的悠闲。
而我们在生活中,正应如那枯树、空山、冷泉……拥有仅一物就是一世界的境界,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不一味追求外物,而努力学习以提高自身,于无时无刻有“清幽之中的热烈”,是“幽夜之逸光”的姿态。
愿我们在人生中都有当流水落花逝去,留下不仅是空空的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