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从来不是那种“屯”得了东西的人,更别提可以让我唯心所欲的了。我与这位素未谋面的老友也充分证明,真正喜欢的总是会成为你所认为的“例外”。
这是本初中时就买来设在家中的书,之所以“屯”到现在,可算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也总清闲不下真正走进去体会一番。所幸所幸,因为在高一学期有幸学习过《我与地坛》的节选部分,在的引导下,懵懂中或者说是冥冥中“我想求取更多”。我就这样想着,一直到七月中旬,在闲暇整理书籍时,岁月终于牵引着我们重逢。
我轻抚那平整又素洁的封面,它就沉默地保持着那种模样;轻嗅一侧,微微发霉的味道闪入鼻中,仔细一瞧,原来这会子到有些显得淡淡发黄了。我先大概浏览了全书的插图(这是我一惯的做法)以前总认为黑白是最无所作为的颜色,但看着张张黑白背景上栖着的旧时光和那位令人仰慕先生留给这世界的笑颜,我也开始懂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它们是那样的温柔细细地盛托着所有语言表达不出来的盲区。
真正谈谈吧,相见恨晚,即是我此刻所能总结最合心意的词。他把地坛的种种与那里结出的所有因果毫无保留地赠予我。对于“活着”这个看似深刻的问题确是我,也许是我这年龄段的所普遍在意的,我总是在迷茫总是竭尽所学去回答这问题,可数学的算数几何英语的语法词汇,语文的(我所抵达的浅陋式感受)阅读理解…它们使我更加怀疑学习的意义又或是活着的意义。“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啊这,这我明白呀!我是否真正明白?他把结局归与上帝,我也愿意把这命题的结局归于他。接着他又从“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命运面前,休论公道”等多重角度试图解释存在,试图解放这莫须有的禁锢。
他也终于注意到与他一同踏遍地坛的,那种后悔莫及那种迟到的理解,我想也启示着我,我并非只是我,我的存在还牵扯到关系着我的人们,我对于存在的解释自然也少不了他们的参与。
啊,纸短情长,这本书里除了深刻哲理更饱含“生”的美丽(无论从辞藻还是整篇布局…来看)这些小的惊喜更需要时间的打磨反复地去品味呀。
总之“我已不在地坛而地坛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