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在兵荒动荡的年代,被牢牢锁死在“白区”的“红区”常以“与世隔绝”为存。但倘若有人来当新大陆的见证者,他将会见证伟人们以熊熊烈火使那一片“白区”点起红光。
三十一岁的斯诺怀揣着对革命与战争的好奇踏上这红色苏区,为寻求真理的他以旁观者冷静客观的姿态、生动轻快的文笔将那硝烟弥漫、思想觉醒的红色岁月放映眼前。又无任何乏味的理论与枯燥的政治术语,只为以朴实明了的语言加之采访、叙述、日记等形式的修饰来向世人展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友善的“红色之邦”。
在这本书中,多少伟人傲岸的英姿却在平凡拮据的生活中呈现于大众视野。生活节俭,平易近人的毛主席,却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意识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读中国旧小说时,他意识到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统治者们雇佣农民来替自己种田,长沙发生饥荒的时候,抚台衙门傲慢无礼,答复道“一人吃饱,人民不饿”,本地一个教师主张将庙宇改成学堂时,遭到了乡民的反对,并骂他是“激进派”,这些事情,都在毛泽东年轻的心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象,正是从小热爱思考与怀疑,才使得他最终走上了一条能够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的革命道路;朱德将军则像是位朴实慈祥的老父亲,与民共福又饱经沧桑,他的妻子称他“天性极端温和”、敌人认为他是“危险的威胁”、人们又说他是“希望的明星”,不管怎样,他的名字早已永垂不朽;彭德怀谈话举止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善于驰骋,又开朗乐观,在一个已有寒意的八月底的晚上,斯诺看见彭德怀将自己的棉衣披在了小号手的身上,这才知道,彭德怀悲惨的童年让他从小就懂得,自己淋过雨,就要为别人撑伞的博大的胸襟,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身后总是会跟着一群“红小鬼”;还有劫富济贫的贺龙,温文儒雅的周恩来,大胆无畏的农村青年徐海东……他们的品性就如同《爱莲说》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在“鲜有闻”的处境中让奋斗的种子生根发芽,终以参天大树来为这和平安乐遮风挡雨。
除了大人们,令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些与我年龄相仿的“红小鬼”。他们多为十二三岁左右,虽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副副稚气未脱的孩童模样,却参军多年,扛起枪杆走过了万里长征!他们热衷于红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无论行军是否感到疲乏,他们也永远充满生气。作者向其中一个“小鬼”询问长征印象时,他们却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后来作者总结道,“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
斯诺的这段红色旅程,见证了那觉醒奋斗的岁月。在黎明到来之前,总得有人稍微照亮黑暗。微光化为星火,而星火能撒满黑暗中每一个角落。在黎明到来时,做黎明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