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喜春来(多情去后香留枕)

        

王伯成

        

别情

        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衾,闷愁山重海 来深。独自寝,夜雨百年心
        【注释】①多情,指情人。②好梦回时:从美梦中醒来时。③夜雨百年心:淅 淅沥沥的夜雨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
        【鉴赏】一般来说,【中吕·喜春来】多用以表现欢快的情绪,如元好 问的《春宴》有诗句“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 春宴排,齐唱喜春来”,元好问以春天着笔,表达阳光明媚之时心情之惬意 舒畅。不过,王伯成此曲,却宕开一笔,以欢快之曲调来写男情之离情别 绪,别有一番愁苦滋味。
        “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 衾。”作者以梦境起笔,表达自己对远 方情人难以抑制的思念。时逢雨夜, 帘外雨潺潺,孤独寂寞的诗人百无聊 赖,相思难眠之下,他通过入梦来寻觅 当初与情人在枕畔缠绵的甜蜜,那份 耳鬓厮磨,那份软语温香,是多么令人 不舍。可惜人总要醒来,美梦终究归 于幻灭,只有情人残留于枕畔的暗香, 依然清新如昨,只有梦醒之后的锦衾, 陡然冷气袭人。为何会有“冷透衾”的 感觉? 因为“衾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 表达男女间离情别绪的一个情感符 号。晚唐温庭筠有“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菩萨蛮》),宋代杨泽民有 “漏永更长,枕单衾薄”(《丹凤吟》),之所以怨“锦衾”薄,并非被子无法御 寒,而是因为“伊人”不在,人心寒故而感觉被子寒罢了。
        

        “闷愁山重海来深。”既然心寒,故而会生长出愁怨,这愁怨不仅如流 水般绵绵不绝,更具有大山般的重量以及大海般的深度。此处,作者将苦 闷愁怨比喻成大山大海,形象化地传递出其内心的愁怨已达到无以复加 的地步,由此可见诗人对情人相思之情的沉重与浓烈。
        如此沉重与浓烈的相思之痛,该如何排遣? 唯有“独自寝,夜雨百年 心”了。辗转反侧之后,诗人终于要入睡了,但他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与忠 诚却天地可鉴。“夜雨百年心”,从字面可作二解:一指夜雨点点滴滴敲 打在诗人的心坎,勾起他“百年”般无穷无尽的思念;二指夜雨敲打百年, 依然不改内心之爱慕忠诚,恰如“碧海青天夜夜心”,海枯石烂,永不 变心。
        中国古典诗词中,写男女离情相思之题材,可谓举不胜数,佳作迭出。 王伯成此曲,之所以为后人称颂,在于其写离情相思之构思精妙,别具匠 心。具体来说,其一在于以热物写冷心,以“冷透衾”来衬托内心之凄凉苦 楚;其二则以新奇之意象来渲染愁怨之重度与深度,令人有耳目一新之 感;其三则是情感的潜回婉转撼人心魄。虽然写离情,但作者摈弃了传统 的“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晏几道《点绛唇》)的感伤情调,而是 用“百年心”向远方的情人发出响亮的誓言,从而产生彻人心肺的情感力 量。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2273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5月7日 00:48
下一篇 2023年5月7日 00:48

相关推荐

  • 皮日休《春夕酒醒》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 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 ②酃醁(línɡ l&…

    2023年3月12日
    250
  • 《佛门释子发愿赋》文言文

    《佛门释子发愿赋》文言文   愿力弘深兮,利乐有情。慈悲无尽兮,六道众生。同体不二兮,周遍曷穷。上报四恩兮,圣教济众。师恩难酬兮,闻思理明。佛道渊奥兮,勇猛践行。轮回六道兮,一念无…

    2022年11月28日
    328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2022年12月29日
    583
  • 《长歌行》

    陆 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 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 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 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 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 哦诗长作寒…

    2023年5月13日
    223
  • 中考古诗文鉴赏解析汇编

    《观沧海》解析鉴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运用了虚拟和想象的浪漫…

    2022年12月17日
    313
  • 《辩奸论》(苏洵) 原文注释及译文

    《辩奸论》(苏洵)  原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

    2023年1月1日
    31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