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池无味境,无欲老蛙投。
闲寂一时破,水音优雅流。
二、烈日无风处,一蝉忍苦吟。
如祈又如诉,响入石心深。
三、国破山河在,春过夏草堆。
霸图纵似梦, 自决将兵哀。
(玄鸟弘 译)
以上三首俳句的汉译选自日本著名汉学家玄鸟弘所著《芭蕉句汉诗译》一书。俳句旧称俳谐,明治二十年代(1890年前后)日本俳谐革新运动后改称俳句,是日本传统定型古诗的一种,产生于江户时期(1603—1867)。它由上句(五个音,又称发句)中句(七个音)和下句(五个音,亦称结句)构成。全诗共十七个音,堪称世界上最短的诗。它文字洗练,象征性强,注重意象,修辞严谨,要求在短短十七个音中必须出现“季题”(季语),即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词。如象征春的有如“残雪”、“野火”、“黄莺”、 “青蛙”等;象征夏的有如“五月雨”、“甘泉”、“瀑布”等;象征秋的有如“夜寒”、“明月”、“蜻蜓”、“蟋蟀”等;象征冬的有如“除夜”、“雪”、“枯野”、 “寒菊”等。此外,俳句中往往还有“断句词”,即借日语中某些动词或助动词的语法功能,使俳句在上、中、下句式的某处从意思上断开, 以形成俳句的段落,有“二句断”、 “中间断”等。俳句中也有无断句词,读来意思首尾连贯的句子。
由于日本俳句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如今英、美、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出现了用英文模仿俳句形式的“英俳”。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有人写过俳句。现今诗人林林、赵朴初先生创作的“汉俳”在日本享有盛名。 “汉俳”也追术“五、七、五”的表现形式,当然这是指由“五、七、五”共十七个汉字构成。如赵朴初先生的俳句:
幽谷发兰馨,
上有黄鹂深树鸣,
喜气迎俳人。
即采取了这种形式。
第一首是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俳句。据日本学者考证,推测它为松尾芭蕉1682至1686年间的作品。句中“蛙”是象征春的季语。句中提到的“池”,是指当时松尾芭蕉独居山凹深居简出的茅屋边上的一泓古池。松尾芭蕉深受日本佛教“出世”哲学的影响,愤世嫉俗,时而漂泊浪迹,时而隐居独处。这首俳句,正是他那种闲寂淡泊的心态的写照。
这首俳句如果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那再简单不过了。幽静的古池,一只青蛙跳入水中,扑通一声响。它到底是写古池的苍寂幽静,还是写青蛙不甘寂寞呢?人们往往会这样理解。其实,如果对俳句望文生义,往往会对俳句的真正深邃的内涵产生误解。俳句是一种弹性极强的超短型诗歌,它只靠意象而决不渲染铺陈,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它犹若大海中的冰山。俳句的文字充其量不过是浮在水面的极小一部分冰块,而更大的更蔚为壮观的冰山场面则潜藏在水里。俳句非常注重弦外之首,余韵无穷。作者写下一首俳句,从接受美学的意义上讲,并没有完成这首诗。它必须要读者去想象,去琢磨,去体味其中的三昧和无穷的袅袅余韵。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审美步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俳句所塑造所表现的美,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譬如这首名句,句中古池是静态,青蛙入水则是动态; 环境场景是无声的,青蛙入水的结果则是有声的。松尾芭蕉究竟想表现什么?想借动态反衬静谧?想假有声强调无声?其实这两者都不是。只要我们不囿于这首诗字面的圈子,就不难窥出其中深奥的蕴义。此句真正的含义已超越文字。读者的想象应该从“水声”开始,青蛙入水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寂静,一声水响之后,四周又恢复了宁静。但这里重新恢复的宁静再也不是青蛙入水前的宁静,而是诗人达到的一种新的境界。这种被诗人赋予了新的含义的宁静及射击四邻阒寂之外的俗世凡尘之车马纷扰、人语喧嚣。它是诗人经过一连串复杂思维活动、并排除尘世干扰后重新获得的安宁和恬适。这就是松尾芭蕉俳句中所谓“借不描写的描写”达到的一种“不言之言”、 “不射之射”的禅宗,似更高层次的哲学观照效果,无不使人倍觉天地之宏大广博, 自然之神秘幽玄。这首姿情兼备的俳句,以一泓古池宏观自然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可谓把握住了存在于一刹那之中的永恒闲寂,表现了松尾芭蕉所谓“无味”、 “无欲”的出世哲学观和理想境界。
第二首,季题是“蝉吟”,象征仲夏。这首俳句选自松尾芭蕉最有影响的俳谐文集《奥州小路》,是芭蕉于1689年5月27日参拜立石寺时吟作。立石寺是古代慈觉大师开基的一座天台寺,方圆约一百万坪(一坪约3.3平方米),整座山由凝焦灰形成。芭蕉登山朝觐,满目巉岩、空山无人。空旷之中,仲夏干燥的空气中,不知从何处传来吱——吱——的蝉鸣。先是感觉到蝉鸣打破了空山的沉寂,后又感到蝉鸣声在万簌俱寂的石山回荡, 声声蝉吟如泣如诉,似乎渗透了满山的巉岩顽石,重新和空山的静寂融为一体。蝉吟声宛如投石入潭圈圈扩展开来的涟漪,往岩石里渗透,和安谧的山寺融合构成一个更广大无边的,永恒的闲寂氛围。此时此刻的朝山人松尾芭蕉不禁浮想联翩:天下纷乱,世事沧海桑田,而禅宗的仙教境界,以不变应俗世之万变;以达观的泰然安宁应凡尘之繁杂喧阗。他的思绪,已随如诉如泣的蝉吟,深深浸透于佛门圣地的闲寂氛围之中,从而,对夏日的烦燥和蝉鸣从闻有所感达到排除一切杂念,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和大彻大悟的禅宗境界。
仔细考证起来, 松尾芭蕉的这首名句与我国唐代僧人寒山的三字诗不无关连。诗中“寒山道,无人到……有蝉鸣,无鸦噪……石磊磊,山隩隩……”所表现的意境,和芭蕉这首俳句的意境多处重合,这决非偶然。说不定,南北朝诗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对松尾芭蕉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古代日本诗人,可以说无一不具有相当的汉诗修养和造诣,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藏,给日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第三首,季题为夏草,整句大意如下:五百年前,骁勇善战的名将源义经图霸天下, 曾率将士同藤原氏鏖战于此地。几百年前杀声震天,尘土飞扬的沙场,如今已时过境迁,变成了荒芜的废墟,杂草丛生,蓬蒿满目。昔日武士显赫一时,其称雄图霸的野心不啻一梦黄粱。而战地上蔓延丛生的野草,却枯枯荣荣,周而复始,至今依然如故。自然的永恒和强大的生命力正好与人世的枯荣兴衰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要追溯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这首俳句可谓一个显而易见的佐证。松尾芭蕉在这首俳句前面的纪行文中写道:“昔日有源义经率正义之士浴血奋战于此。一时功名,今已化做荒草遍地。正所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萋萋。草笠席地坐,感时泪沾襟。”一目了然,这是仿唐代大诗人杜少陵的五言律诗《春望》。杜甫感叹长安沦陷时的心境与情感,无疑深深感染了松尾芭蕉,他于类似场景抒发类似的情愫时,也只能沿用大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了。
(武继平)